2024年,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再結碩果。廣西作為東盟水果進入中國市場的核心樞紐,全年進口東盟水果量突破25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依托“東盟出產—廣西集散—中國暢銷”的物流模式,廣西正加速構建“買東盟、賣全國,買全國、賣東盟”的雙向貿易格局,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支點。
在粵東地區,一條橫跨深圳與汕尾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帶正煥發活力。這條“黃金走廊”集聚了近30家上下游企業,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通過小漠國際物流港的“港廠聯動”模式,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效率顯著提升,海外市場的拓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跨境物流的便捷性同樣體現在生鮮領域。挪威深海帝王蟹通過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僅需8.5小時即可抵達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運輸過程中始終保持零下2℃的低溫環境。這一通道的開通,讓歐洲優質生鮮產品實現“朝發夕至”,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這些案例是中國深化對外開放的生動寫照。近年來,中國持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已全面取消外資準入限制,增值電信、生物技術等服務業開放試點穩步推進。過去五年間,一系列開放舉措相繼落地,彰顯了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的決心。盡管全球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中國仍以穩健的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穩定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