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人類探索宇宙的“超級眼睛”。在我國,除了舉世聞名的FAST,還有一套由6臺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觀測網絡。這些設備雖單臺口徑不及FAST,但憑借分布全國的地理優勢,其等效觀測范圍幾乎覆蓋整個中國國土,為深空探測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研團隊近期格外忙碌。他們正全力投入天問二號探測器的觀測與數據處理工作。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小行星探測器,天問二號自發射以來已在軌飛行125天,其核心任務是對一顆地球準衛星進行探測取樣并返回地球。
在天文臺的監控屏幕上,密集的波峰信號持續跳動。這些數據來自全國多地的射電望遠鏡,它們像“太空聽診器”般捕捉著來自天問二號的微弱信號。通過多站聯合觀測,科研人員能精準定位探測器的空間位置,為深空任務提供關鍵導航支持。
參與天問二號觀測的4臺射電望遠鏡分別位于吉林長白山、新疆烏魯木齊、西藏日喀則和上海。這種跨地域的協同觀測模式,讓科學家能夠獲得更清晰、更遙遠的太空圖像。類似的技術在2019年首次拍攝黑洞照片時已得到驗證——當時全球多臺射電望遠鏡組成虛擬望遠鏡陣列,成功捕捉到黑洞的影像。
近期,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發布了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學家通過對比多張黑洞影像,發現了其周邊環境的顯著變化。這些發現得益于參與觀測的射電望遠鏡數量持續增加,使人類對黑洞的認知不斷深化。
上海松江的天馬射電望遠鏡是這套觀測網絡的重要成員。這臺口徑達65米的設備由主副反射面、饋源系統、天線軌道等精密部件構成,在執行科研任務的同時,還意外帶動了當地科技旅游的發展。
天馬望遠鏡所在的上海佘山地區,如今已成為天文愛好者的熱門目的地。金秋時節,游客們常在稻田中與這座巨型設備合影,體驗科技與自然交融的獨特魅力。當地依托望遠鏡資源打造了“天馬星空村”,集成研學基地、特色住宿等業態,每月推出不同主題的科技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
這套分布全國的射電望遠鏡網絡,不僅見證了中國射電天文學的快速發展,更在深空探測、航天器導航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國家航空航天戰略的推進,這些“太空之眼”將繼續承擔更多關鍵任務,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