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與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攜手,在大型灌區管理領域取得了一項創新性突破。經過五個多月的聯合攻關,雙方成功編制并發布了全國首部《灌區無人機智能巡檢作業技術規范》,標志著都江堰灌區在無人機智能化巡檢體系建設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該技術規范的出臺,填補了國內灌區無人機巡檢標準化作業的空白。作為千年水利工程的現代化升級實踐,都江堰灌區通過引入智能巡檢技術,構建了覆蓋渠道、堤防、水閘等關鍵設施的立體化監測網絡。規范詳細規定了無人機設備選型、飛行路徑規劃、數據采集標準及成果分析等全流程操作要求,為灌區管理人員提供了科學、規范的技術指南。
項目團隊在編制過程中,充分結合都江堰灌區7358平方公里的管轄范圍和復雜地形特點,通過實地測試和數據分析,優化了無人機在潮濕環境、強電磁干擾等特殊條件下的作業參數。同時,規范還納入了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可自動識別渠道滲漏、設備故障等隱患,將巡檢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目前,該技術規范已在都江堰灌區17個縣(市、區)的渠道管理中推廣應用。據實際運行數據顯示,采用無人機智能巡檢后,渠道巡查周期從15天縮短至5天,問題發現率提高至98%,年節約人工巡檢成本超200萬元。這一創新實踐為全國大型灌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數字化轉型樣本。
據悉,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正以該規范為基礎,加速申報四川省水利地方標準。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完善無人機巡檢數據平臺建設,推動巡檢結果與灌區調度系統深度融合,最終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智慧水利管理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