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在今年的文旅消費熱潮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假期熱門城市榜單。與此同時,一部聚焦當地摩托車產業發展的短劇《鐵騎逐風》引發廣泛關注。該劇由麥芽出品,以獨特的敘事視角,將個人奮斗與城市工業崛起緊密結合,生動展現了重慶作為“摩都”的輝煌歷程。自上線以來,這部作品迅速走紅,綜合曝光量突破1.2億次,在紅果平臺熱度值達3629萬,四次登頂熱度排行榜。
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9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重慶作為全國首批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率先在軍工企業領域展開探索。嘉陵、建設等國有企業奠定了行業基礎,摩托車零配件生產和維修產業隨之蓬勃發展。劇中,男主角江鐵軍原本在齒輪廠擁有穩定工作,過著平凡的家庭生活。然而,他毅然放棄“鐵飯碗”,投身修車行業,開啟了充滿挑戰的創業之路。
江鐵軍的修車鋪位于重慶街頭,這里不僅是他實現夢想的起點,也是他鉆研摩托車發動機技術的“實驗室”。盡管遭遇親友的不解和妻子的反對,他始終堅守初心。一次,面對客戶送來的進口摩托車,他在客戶要求的十分鐘修復時限內,不僅完成了維修任務,還發現了該車型燃燒系統的獨特設計,為后續技術研發積累了寶貴經驗。
該劇通過江鐵軍的個人經歷,折射出時代變遷對個體命運的影響。當時,國內摩托車技術受制于人,進口產品價格高昂。江鐵軍立志突破技術壁壘,讓摩托車真正惠及普通民眾。他的堅持不僅體現在技術攻關上,更體現在面對利益誘惑時的選擇。當外國企業拋出高薪橄欖枝時,他堅定地表示:“這項專利是我們中國人研究出來的,必須留在中國。”
在重慶經委的支持下,江鐵軍沒有追求個人名利,而是選擇了一間廢舊工廠作為研發基地。他帶領團隊,一方面生產價格實惠、質量可靠的摩托車,助力農民“奔小康”;另一方面研發高性能賽用摩托車,推動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從修車鋪到摩托車制造廠,再到國際賽場上的輝煌成就,江鐵軍的夢想逐步成為現實。
《鐵騎逐風》不僅是一部創業史,更是對90年代巴渝文化的深情致敬。全劇采用重慶方言對白,融入大量街頭俚語,如“膽大騎龍騎虎,膽小騎個暴雞母”等經典臺詞,瞬間將觀眾帶回那個熱血沸騰的時代。劇中,川渝籍演員的精彩演繹,以及場景、道具的精心設計,都極大增強了地域文化特色。
女主角楊雨晴(本名韓佳芯)在劇中扮演江鐵軍的支持者,她不僅在生活上給予幫助,更在精神上鼓勵他追求夢想。她的臺詞“要是個個都要靠國家的話,國家還發不發展?”展現了川渝女性特有的胸懷與格局。配角的設置同樣出彩,如江湖氣息濃厚的龍哥,雖然外表粗獷,卻對摩托車技術充滿熱情,多次在關鍵時刻助江鐵軍一臂之力。
導演大丘在創作中注重人物立體化,避免配角淪為情緒陪襯。例如,菜園壩刀哥在比賽失利后仍信守承諾,為江鐵軍引薦發動機生意,成為其事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拍攝過程中,團隊對年代感的還原近乎苛刻,從江津四面山的山路到萬盛巔峰樂園的賽場,都力求真實再現90年代的山城風貌。
劇中的摩托車道具尤為引人注目,這些年齡比許多劇組成員還大的“老古董”,是劇組從民間摩托車愛好者手中征集而來,經過修復后仍能正常行駛。鬧鐘、黑白電視、舊暖壺等道具的布置,以及室內光線的運用,都營造出強烈的時代氛圍。
作為國內首部聚焦摩托車產業發展的年代方言勵志微短劇,《鐵騎逐風》通過微小的敘事切口,展現了宏大的時代主題。它不僅讓觀眾感受到重慶人的堅韌與浪漫,更傳遞出民族企業崛起的力量。新腕兒觀劇后給出96分的高評價,認為該劇在演員演技、劇情設計、服化道呈現和題材創新等方面均表現突出。
這部作品的出現,為短劇市場注入了一股正能量。在“霸總”題材短劇受到監管的背景下,《鐵騎逐風》以其深刻的主題和真摯的情感,為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江鐵軍的故事,不僅是對一個時代的回顧,更是對當下年輕人的激勵——在機遇面前,唯有抓住時代脈搏,才能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