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隨著新品發布與“雙11”購物節的雙重推動,這一賽道愈發火熱。近日,Rokid與知名眼鏡品牌BOLON的跨界合作發布會吸引了眾多目光,Rokid創始人祝銘明在會上分享了“雙11”期間的亮眼成績,不僅彰顯了市場對Rokid的認可,也反映出消費者對智能眼鏡需求的急劇增長。
在“雙11”期間,Rokid智能眼鏡表現搶眼,一舉奪得該品類全網銷量冠軍。據祝銘明透露,Rokid在京東平臺的銷量同比激增10倍,全平臺整體增長高達800%,銷售額更是突破了5000萬元大關。盡管Rokid已成立11年,但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這個品牌仍顯陌生。然而,正是這家“初創公司”憑借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和堅定投入,在智能眼鏡領域嶄露頭角。
祝銘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堅信AI時代的終端必將是眼鏡。他以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演變為例,強調每一代計算革命都有一個標志性終端,而AI眼鏡正是承接下一個計算時代的理想選擇。他進一步指出,Rokid智能眼鏡的用戶日均佩戴時長超過8小時,累計交互次數已突破1500萬次,且用戶黏性遠超傳統智能穿戴設備,這充分證明了智能眼鏡市場的巨大潛力。
值得關注的是,智能眼鏡的用戶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早期,泛科技從業者占智能眼鏡用戶的比例接近50%,而如今,這一比例已大幅下降。以Rokid產品為例,互聯網與科技相關從業者占比僅為16%,而政務、農業、教育、建筑等群體的占比正在上升,最高已接近15%。這一變化表明,智能眼鏡正從科技圈層向大眾市場快速滲透。
銷量增長是市場需求升高的直接反映。今年初,Rokid對全年銷量的預判為10萬至15萬臺,然而實際銷量遠超預期。9月新品發售僅5天銷量即破4萬臺,“雙11”期間更是供不應求,供應商不得不開啟三班倒模式以提升產能。祝銘明坦言,這次備貨失誤恰恰說明了智能眼鏡市場的需求之旺盛。
在發布會上,除了祝銘明的精彩分享,影視颶風創始人、Rokid品牌代言人潘天鴻和演員、BOLON品牌代言人林一的亮相也引發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此次發布會是Rokid與BOLON等多方聯動的成果,旨在通過技術與資源的互補,共同推動智能眼鏡市場的發展。
祝銘明強調,眼鏡的輕便與美觀是用戶最基本的需求,這也是Rokid選擇與BOLON合作的重要原因。雙方歷經多輪技術與設計磨合,最終在智能科技與佩戴舒適間實現了平衡。新品專為亞洲臉型定制,結合材料減重與變色鏡片等設計,讓智能眼鏡更加貼近大眾對普通眼鏡的認知與使用習慣。
傳統眼鏡渠道的加入為智能眼鏡帶來了觸達大眾的全新路徑。目前,Rokid與BOLON已覆蓋千余家線下零售店,這些門店多布局在商圈與社區,核心客群涵蓋職場白領、學生等非科技圈層群體。數據顯示,部分門店的智能眼鏡相關收入占比已過半,技術帶來的變量既為傳統眼鏡渠道注入了新動能,也讓智能眼鏡真正走出小眾、走入生活。
然而,智能眼鏡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與Rokid發布會同日,百度正式發布了小度AI眼鏡Pro;稍早之前,夸克智能眼鏡也宣布即將正式發布,背后是阿里巴巴在AI硬件層面的戰略布局。重量級選手的入局讓“百鏡大戰”氛圍漸濃,手握生態、資金與供應鏈整合優勢的大廠,正快速補齊“智能”短板,構建多場景的服務閉環。
盡管如此,祝銘明認為當前行業仍處于大廠蟄伏期,這為先行創業公司留下了搭建壁壘的窗口期。他指出,大公司雖擁有生態和資金優勢,但智能眼鏡尚未成為其核心業務,資源投入與決策響應速度難免受限。而Rokid的優勢在于專注,公司自成立以來便聚焦智能眼鏡領域,短期內不會缺“彈藥”,因此無需擔心競爭壓力。
據IDC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突破400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份額將穩步提升。關于賽道走向,短期來看,拍照、AI搜索等場景將率先成為智能眼鏡的剛需應用;長期來看,智能眼鏡有望逐步取代手機成為核心終端。
結合需求和市場走勢,Rokid已將明年的出貨量目標鎖定在百萬臺以上。祝銘明表示,這一目標是根據今年銷量所做的預測,他并不認為這個數字特別激進。他堅信,這個量級未來一定會有公司做到,而他希望Rokid能成為那個領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