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在月球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分析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樣品,首次發現微米級晶質赤鐵礦和磁赤鐵礦晶體。這一發現表明,月球表面在特定條件下也能形成類似地球"鐵銹"的氧化物質,顛覆了傳統認知中月球處于完全還原環境的觀點。
研究團隊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觀測發現,這些赤鐵礦顆粒直徑僅數微米,其晶格結構與地球上的原生赤鐵礦存在顯著差異。山東大學行星科學團隊負責人解釋,地球上的鐵銹形成依賴水和氧氣,而月球表面長期缺乏這兩種關鍵要素。此次發現的赤鐵礦形成機制與月球歷史上的大型撞擊事件密切相關——當隕石以極高速度撞擊月表時,瞬間產生的高溫高壓環境使局部區域氧逸度急劇升高,促使隕硫鐵等礦物中的鐵元素被氧化,最終通過氣相沉積形成赤鐵礦晶體。
科研人員特別指出,月球赤鐵礦的形成過程伴隨著磁性礦物的生成。實驗數據顯示,撞擊過程中產生的磁鐵礦和磁赤鐵礦可能是南極-艾特肯盆地邊緣觀測到磁異常現象的物質載體。這種在超還原背景下形成強氧化性物質的現象,為理解月球表面物質循環提供了全新視角。研究團隊通過對比隕硫鐵(硫元素呈青色)與鐵氧化物(氧元素呈品紅色)的接觸關系,清晰呈現了礦物相變過程。
作為太陽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結構,南極-艾特肯盆地的特殊地質條件為此次發現創造了可能。該區域形成時的撞擊能量遠超月球其他區域,劇烈的能量釋放不僅改變了月殼物質組成,更創造了局部氧化環境。研究團隊構建的成因模型顯示,撞擊產生的氣相物質在擴散過程中持續發生氧化反應,最終在遠離撞擊中心的區域沉積形成赤鐵礦晶體。
這項由山東大學聯合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云南大學共同完成的研究,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研人員強調,嫦娥六號采集的1935.3克月壤樣品中,這類微米級礦物蘊含著月球演化的關鍵信息。特別是對撞擊過程物質相變的研究,為重建月球早期地質活動歷史提供了直接證據。隨著對樣品分析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揭開更多關于月球磁場演化、表面改造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