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近日在人工智能領域邁出關鍵一步,其大模型研發部門通義千問正式成立機器人與具身智能專項團隊。該消息由通義千問技術負責人林俊旸通過社交平臺披露,其核心觀點指向人工智能發展的新維度——從虛擬交互向物理世界滲透。
作為阿里達摩院多模態研究的元老級人物,林俊旸的學術背景與項目經驗頗具代表性。這位32歲的北大畢業生主導過M6、OFA等預訓練模型開發,其團隊打造的Qwen3-Max和QwQ-32B模型已展現強大的視覺理解與邏輯推理能力。此次組建的專項團隊將突破傳統語言模型的邊界,探索讓AI具備環境感知與物理操作能力。
全球科技巨頭的布局印證了這一戰略方向。軟銀集團同期宣布斥資54億美元收購ABB機器人業務,英偉達CEO黃仁勛則公開強調"AI+機器人"的萬億級市場潛力。與直接研發硬件的路徑不同,阿里巴巴選擇將機器人技術深度整合至Qwen大模型體系,構建語言智能與行動智能的統一底座。
商業生態層面的布局早已展開。上月,阿里領投自變量機器人1億美元融資,這家專注倉儲自動化的企業被視為工程化落地的關鍵伙伴。配合阿里云3800億元的AI基建投入,其戰略意圖清晰可見:通過云計算、物流、制造等場景的深度融合,驗證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路徑。
技術演進邏輯與商業場景的雙重驅動,促使通義千問開啟轉型。多模態架構不僅需要理解文本指令,更要通過視覺、觸覺等傳感器實現環境交互。這種轉變在阿里生態中具有天然優勢——從智能倉儲到工業協作機器人,從IoT設備到消費電子產品,均可成為技術迭代的試驗場。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當全球AI競爭進入具身智能階段,企業的技術整合能力與場景落地速度將成為關鍵。阿里巴巴通過模型架構創新與生態資源整合,正在重新定義大模型的邊界。這種從"語言理解"到"環境操作"的能力躍遷,或將重塑未來十年的人工智能產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