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旅行者2號的探測數據穿越180億公里的星際空間抵達地球時,科學家們在一個看似平常的等離子體波動圖中捕捉到了異常——本應呈現周期性波動的曲線,在距離太陽約180億公里處突然出現了三次尖銳脈沖。這些脈沖的頻率恰好是人類1974年通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向宇宙發送的"宇宙明信片"頻率的三分之一,且間隔時間精確到毫秒級。這種規律性既不符合星際塵埃碰撞產生的隨機干擾,也與已知的天體物理輻射現象存在顯著差異。
回溯至1977年,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發射臺上,工程師們正為這個半人高的金屬探測器做最后準備。他們像對待新生兒般小心翼翼地為它包裹鍍金鋁板,板上鐫刻著地球的精確坐標、人類DNA雙螺旋結構,以及用二進制編碼的地球文明簡介。這個被命名為"旅行者號"的探測器,承載著人類對宇宙最原始的好奇,帶著刻有地球信息的"時間膠囊"開始了它的孤獨遠征。
支撐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星際旅行的,是探測器內部僅重4.8公斤的钚-238同位素熱源。這種放射性物質每87.7年能量就會減半,導致探測器的電力供應持續衰減。2003年,工程師們不得不關閉等離子體子系統;2016年,紫外光譜儀停止工作;去年,連維持探測器姿態的備用傳感器也進入了休眠狀態。就像一位逐漸老去的探險家,旅行者號不斷舍棄非必要的設備,只為在電力耗盡前走得更遠。
在旅行者1號攜帶的金唱片中,收錄了一段4分鐘的座頭鯨歌聲。1977年錄制這段聲音時,科學家特意選擇了這種能在海洋中傳播數千公里的低頻聲波。他們希望,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文明,或許能像地球海洋傳遞鯨歌那樣,接收到人類的聲音。如今,這段聲音正以光速穿越星際介質稀薄的日球層頂,向著未知的星系擴散。
2023年,地面控制中心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16小時等待。旅行者2號的姿態控制系統突然出現偏差,探測器面臨偏離航線的危險。由于信號傳播需要16個小時,工程師們發出修正指令后,只能焦急地等待反饋。當第17個小時屏幕上跳出"指令執行成功"的提示時,控制室內爆發出歡呼,有人激動得紅了眼眶。
這場星際探險充滿了未解之謎。1989年,旅行者2號飛掠海王星時,拍攝到其南半球有一個相當于地球大小的巨大黑斑。但當哈勃望遠鏡后續觀測時,這個被命名為"大黑斑"的巨型風暴卻神秘消失。如今,探測器傳回的異常脈沖信號,再次向人類展示了宇宙的不可預測性。
盡管兩個旅行者號探測器正以每年約3.5億公里的速度背向而行,但它們都攜帶著相同的金唱片。這張直徑30厘米的銅質磁盤,記錄著55種語言的問候語、90分鐘的音樂精選,以及115張反映地球文明的圖片。這種"孤獨中的聯結",恰如人類歷史上那些各自探索的探險家,雖然選擇了不同的方向,但都帶著對未知的共同渴望。
關于探測器是否真正飛出太陽系的爭論仍在繼續。日球層頂與奧爾特云的邊界之爭,可能還要持續數十年。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探測器已經創造了人類造物的最遠飛行記錄。當它們的電力最終耗盡,這些沉默的金屬使者將成為宇宙中的漂流瓶,帶著人類文明的痕跡,在星際空間中永恒航行。
將探測器的飛行歷程與人類文明史進行時空壓縮對比,會得到令人震撼的數據:如果把探測器50年的飛行時間壓縮為一年,那么它在1月發射,3月飛越木星,9月抵達土星,直到12月中旬才剛剛穿越日球層頂。而人類從原始部落發展到現代文明,在這張時間軸上還占不到一天的時間。這種時空尺度的對比,既凸顯了人類的渺小,也展現了探索精神的偉大。
如今,每當刷新NASA的旅行者號數據頁面,那些緩慢更新的數字都在訴說著一個跨越半個世紀的故事:距離太陽182億公里,速度每秒15.4公里,信號傳輸時間16小時23分鐘。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是無數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智慧結晶,是人類對宇宙最純粹的向往,更是我們試圖在浩瀚星空中留下印記的執著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