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圈新勢力近期的訂單宣傳亂象引發了廣泛質疑。部分品牌官宣造車不足一個月便宣稱斬獲超150億元訂單,但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市場對訂單真實性的質疑聲浪持續高漲。面對這一行業痛點,賽力斯以全新問界M7為突破口,通過供應鏈深度整合與生產體系革新,打響了一場“交付實力戰”。

賽力斯向核心供應商下達的“死命令”成為行業焦點。要求全新問界M7在10月28日前實現1200輛/天的交付能力,這一指令背后是華為ADS 2.0智能駕駛系統的技術支撐。該系統基于BEV+GOD2.0+RCR2.0架構,突破了對高精地圖的依賴,其中GOD2.0算法可識別白名單外的異形物體,障礙物識別率達99.9%。這套系統在問界M7小改款車型上首次搭載后,迅速推動鴻蒙智行品牌進入市場主流視野。
技術迭代帶來的市場效應在問界M9和M8上得到延續。M9作為旗艦車型,集成了十屏鴻蒙座艙、百萬像素智慧大燈、途靈智能底盤等十大黑科技;M8則延續了“技術越級”策略,分別成為50萬級和40萬級市場的銷量冠軍。全新問界M7作為30萬級市場的戰略車型,更是在機械素質層面實現突破:全鋁合金雙叉臂前懸、五連桿獨立后懸以及雙腔閉式空氣懸架的搭載,使其機械性能達到同級標桿水平。
賽力斯的交付自信源于生產體系的全面升級。投資40億元打造的鳳凰超級工廠配備3000余臺工業機器人,關鍵工序自動化率達100%,從焊接到總裝實現全流程智能化。這種生產模式在問界M7上市72小時內即完成首批交付,兌現了“發布即交付”的承諾。與傳統車企產能爬坡的陣痛不同,賽力斯通過數字化管理將生產效率提升至新高度。

供應鏈管理成為保障交付的關鍵環節。賽力斯向核心供應商派駐專屬團隊,實時解決工藝偏差、原材料短缺等問題。對于電池、底盤等關鍵部件,在工廠周邊建立“廠中廠”生產基地,將物流時間從3-5天縮短至數小時。這種深度整合模式不僅降低了運輸損耗,更通過價值鏈聯動實現采購端資源的高效調配。
頭部新勢力已集體進入“交付能力競賽”階段。理想汽車為i8和i6車型配備獨立產線,確保高需求下的穩定供應;銀河品牌依托吉利全球化供應鏈,通過模塊化架構提升零部件通用率;尚界工廠以60億元首期投資實現99.99%自動化率,引入華為極限品控標準將缺陷率控制在百萬分之一。這些布局與00年代合資品牌的大規模建廠潮形成歷史呼應,只是主角換成了新能源勢力。
賽力斯的極限攻堅直指行業痛點。當“訂單等半年”成為部分品牌的常態,無論是供應鏈組織能力不足還是刻意壓低成本的“期貨”策略,都在消耗消費者對新能源品牌的信任。賽力斯通過技術實力與生產體系的雙重保障,將交付周期壓縮至行業領先水平,這種改變正在重塑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期待閾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