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創造者嘉年華期間,播客《亂翻書》主理人潘亂與真格基金合伙人劉元、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錦秋基金合伙人臧天宇及峰瑞資本投資合伙人陳石展開深度對話,聚焦新一代創業者識別與AI時代投資邏輯的演變。
針對“一人公司”現象,劉元觀察到,AI技術平權推動創業門檻顯著降低,年輕創作者與設計師通過快速學習即可產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甚至出現單團隊收入破億美元的案例。曹巍則指出,國內一人公司生態尚未成熟,從數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服務閉環仍需完善,組織結構變革需更長時間。臧天宇提到,獨立開發者創業后普遍組建小規模團隊,五人團隊可完成產品可行性驗證,十人團隊月收入可達數十萬美元,但距離真正的一人公司仍有差距。陳石強調,偉大商業模式初期可依賴個體,但長期發展需團隊支撐,投資策略可轉向早期資源賦能,通過單點突破逐步追加投資。
在AI投資方向上,劉元表示真格基金未預設賽道,關注創業者素質變化,例如近年投資項目創始人非985院校比例上升,年輕創造者的實踐熱情與作品成熟度成為關鍵指標。曹巍指出,機器人領域長期關注導航、局部運動、交互與操作四大核心能力,當前僅導航與局部運動實現部分突破,材料側創新對人機交互體驗至關重要。臧天宇透露,2024年下半年應用層投資占比達60%,隨著模型Agentic與Coding能力提升,多模態內容體驗成為新方向。陳石認為,2023-2024年投資集中于大模型、算力芯片與具身智能三大賽道,導致“拍賣式”投資現象,而應用層崛起將帶來非集中式創業機會。
關于00后創業者現象,劉元指出,當前對00后的追捧本質是歷史規律的重演,馬云、馬化騰等第一代互聯網創業者20多歲起步,張一鳴、王興等移動時代創業者成功時亦未滿30歲。曹巍強調,AI工具普及使知識獲取效率質變,創業者年齡重要性下降,但組織能力仍需動態匹配,例如稚暉君展現的全棧能力與快速學習能力成為標桿。臧天宇認為,海外共享經濟巨頭Uber的崛起證明,避開大廠核心領域仍存在機會,當前AI時代需尋找模型智商基礎之上的垂直賽道。陳石建議,創業者應與大模型保持安全距離,選擇垂類應用或行業,避免與大廠正面競爭。
針對融資與執行力的矛盾,劉元質疑短期多輪融資的合理性,認為融資應服務于項目瓶頸突破,而非攀比估值。曹巍以智元機器人為例,強調優秀團隊的資本號召力源于詳細規劃與資源匹配度,而非單純估值高低。臧天宇指出,市場熱潮下融資易但花錢難,團隊需證明資金轉化價值的能力。陳石引用張一鳴觀點,強調融資效率與估值比的重要性,并提到今日頭條曾因投資人誤解運行數據而錯失投資。
在產品導向與技術驅動的路徑選擇上,劉元明確偏好產品導向,認為精確理解需求是創業本質,技術應服務于需求而非反之。曹巍提出“六邊形戰士”標準,要求創業者在技術棧與產品創新維度均具備能力,尤其具身智能與AI Agent時代需系統級技術理解。臧天宇觀察到,成功創始人需同時具備用戶需求把控力與技術敏感度,且需動態學習迭代。陳石認為,技術邊界未收斂時應押注技術,但應用時代需更重視現實世界運營能力。
關于避免成為AI創業炮灰,陳石建議構建商業模式護城河、搭建技術腳手架并平衡生存與遠景。臧天宇強調速度與差異化,避免將壁壘押注于模型提升,轉而構建業務流、網絡效應或社區調性。曹巍認為,模型技術變化速度超越想象,唯有快速迭代可降低風險。劉元總結,創業者需通過實踐驗證需求,從用戶反饋中持續優化,而非單純追求速度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