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們懷著敬意,紀念錢學森先生離開人世的第十六個年頭。這位科學巨匠的足跡,不僅鐫刻在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中,更深深烙印在民族復興的壯闊畫卷上。
“當你在晴朗的夏夜仰望星空,是否曾因星辰的遙不可及而感到失落?我們絕非如此卑微,人類必須征服宇宙!”這段鏗鏘有力的話語,出自錢學森二十四歲時的筆端。彼時的他或許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軌跡將因五次重大抉擇而徹底改變,更將推動一個國家的科技命運駛向新的航向。
錢學森的成長之路,始終浸潤著中華文化的滋養。幼年時,父親錢均夫為他購置大量典籍,行囊中裝滿“中華文化叢書”的少年,在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開啟了與工程技術的緣分。面對中學老師關于專業選擇的分歧——數學、中文、藝術,他毅然選擇了鐵道工程,立志“造火車頭”。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徹底改變了他的學術方向。目睹空中的硝煙,錢學森將目光投向天空,決心“造飛機”。他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遠渡重洋攻讀航空工程,卻在深入研究中發現:航空工程實踐缺乏理論支撐。于是,他做出了第三次選擇——從工程師轉向航空理論研究,成為馮·卡門教授的博士生。
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錢學森以驚人的毅力攻克難關。1941年,他在《航空科學學報》發表的《柱殼軸壓屈曲》論文,僅10頁正文背后,是800多頁的推導演算手稿。這項成果解決了航空界多年的技術瓶頸,也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
1955年,歷經五年拘禁的錢學森終于踏上歸途。當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否造導彈”時,他斬釘截鐵地回答:“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同樣能做到!”這份自信,讓他從理論研究轉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設,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1982年,從領導崗位退下的錢學森已年過七旬,但他并未停止探索的腳步。第五次選擇中,他重返學術理論研究,提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全新理念。晚年,他仍堅持訂閱多領域雜志,用工資和稿費設立購書基金,直至去世前兩天仍在閱讀。
錢學森的遠見卓識,始終指引著中國航天的發展方向。1986年,在載人航天起步的論證中,他力排眾議,提出“應將飛船方案也報中央”,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關鍵決策投下關鍵一票。
2001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以紀念他對科學的貢獻。神舟五號、六號、七號乘組凱旋后,航天員均專程前往錢學森家中匯報,這份跨越時空的致敬,見證著中國航天人對先輩的傳承。
今日,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即將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征太空。這場任務不僅承載著探索宇宙的使命,更寄托著對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深切緬懷。他們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遠照亮著中國航天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