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近日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報告廳內被反復提及。兩百余位科研人員齊聚一堂,共同追憶“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先生誕辰110周年的學術人生與精神遺產。
1938年,年僅23歲的彭桓武遠渡重洋赴歐洲深造,先后師從量子力學奠基人玻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薛定諤等大師。在異國他鄉的實驗室里,他以卓越的才華迅速嶄露頭角,在量子場論、核物理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然而當1947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位已蜚聲國際的物理學家卻毅然放棄優渥條件,穿越戰火紛飛的歐亞大陸返回祖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這句擲地有聲的宣言,成為那個時代科學家群體最鮮明的精神寫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國際封鎖與技術壟斷,彭桓武隱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理論研究。在西北荒漠的簡陋帳篷里,他帶領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科研團隊,用算盤和手搖計算機完成海量計算,在原子彈、氫彈理論設計領域實現關鍵突破。當1964年羅布泊升起蘑菇云時,這位首席科學家卻將榮譽證書輕輕推開,在頒獎臺上揮毫寫下那句傳世名言,將集體智慧的光輝永遠定格在科學史冊。
作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創所所長,彭桓武始終致力于營造開放包容的學術生態。他打破傳統師徒制的桎梏,倡導“咖啡時間”自由討論制度,鼓勵跨學科思想碰撞。這種前瞻性的治所理念,使得該所在量子引力、粒子物理等領域持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現任所長周善貴回憶道:“彭先生常說,科學突破往往誕生于不同思維方式的交匯處,這種理念至今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科研文化。”
在人才培養方面,彭桓武展現出獨特的戰略眼光。他親自為本科生講授量子力學基礎課程,將復雜理論轉化為生動比喻;設立“彭桓武獎學金”資助貧困學子,卻堅持匿名捐贈;晚年仍堅持逐字批改青年學者的論文,甚至用放大鏡閱讀手稿。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董宇輝感慨:“從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到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成,正是對彭先生早年奠基之功的最好詮釋。”
這種精神傳承正在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中煥發新生。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的“彭桓武高能基礎理論研究中心”里,青年學者們正沿著前輩足跡探索未知領域。校長常進介紹,中心采用“旋轉導師制”,讓研究生在不同課題組輪轉培養,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模式恰與彭桓武倡導的交叉研究理念一脈相承。而在北京中關村,理論物理所碩士研究生肖和的實驗記錄本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導,還工整抄錄著彭桓武的科研箴言:“科學探索需要孤獨的堅持,更需要集體的智慧。”
從西北戈壁到東南沿海,從泛黃的手稿到超算中心閃爍的指示燈,彭桓武留下的精神火種正在神州大地持續燃燒。那些鐫刻在獎章背后的集體記憶,那些流淌在學術血脈中的創新基因,那些深植于科研土壤的價值追求,共同構成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精神密碼。當年輕學者們撫摸著彭桓武使用過的計算尺,當重大科技突破的喜訊傳來時,人們愈發清晰地感受到:這位科學巨匠從未遠去,他的精神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