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廣東工業大學本科生科研成果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該校集成電路學院一支本科生團隊成功研發出“光子突觸晶體管(PST)”技術,該技術將“感光、初算、記憶”功能集成于單一器件中,使攝像頭在捕捉圖像時即可完成初步計算與關鍵信息提取,突破了傳統攝像頭“先采集后計算”的局限。這一成果不僅登上國際高影響因子期刊,更讓“本科生團隊”這一關鍵詞成為焦點——一群尚未畢業的學生,如何能在科研領域取得如此突破?
廣東工業大學對本科生科研的支持體系,是這一成果背后的關鍵支撐。該校通過“能力梯度培養+資源精準供給”的模式,將高難度科研項目拆解為可操作的實踐任務,讓科研不再是本科生遙不可及的目標。例如,在導師匹配環節,學校推行雙向選擇機制,確保學生研究興趣與導師專業方向高度契合;實驗室24小時開放,跨年級共享的科研資源庫則打破了“低年級只能旁觀、高年級才能實操”的壁壘,從大一新生到高年級學生,均可隨時獲取所需設備與資料,徹底解決了本科生“想科研卻無門路、缺資源”的痛點。
更令人矚目的是該校獨創的“三階遞進式”指導法。這一體系如同為本科生量身定制的“科研成長地圖”:第一階段以“文獻導航”幫助學生建立學術坐標,第二階段通過“實驗室實戰”掌握標準流程,第三階段則賦予學生“子課題負責人”身份,在課題實戰中積累經驗。這種“認知-實踐-反饋”的閉環模式,不僅快速提升了學生的科研能力,更將“被動接受指導”轉化為“主動探索未知”的內驅力。許多學生因此能在短期內產出高質量成果,甚至登上國際期刊。
從接觸國際前沿項目到完善科研落地機制,廣東工業大學用行動證明:本科生科研成果的涌現并非偶然,而是系統性培養的必然結果。對于渴望在大學期間參與科研、提升實踐能力的考生而言,這所學校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在這里,本科生不僅能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行業創新,更能在本科階段就參與頂尖技術研發,甚至登上國際學術舞臺。這種“將知識變為改變行業的力量”的實踐路徑,正成為越來越多學子選擇廣工大的重要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