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醫學領域,靶向藥物遞送一直是科研人員努力攻克的關鍵難題。傳統方法在實現深部組織滲透和有效藥物遞送方面面臨諸多挑戰。不過,近期一項研究帶來了新突破,一種基于水母刺絲囊的新型生物混合微機器人系統,為藥物遞送開辟了新路徑。
水母刺絲囊是水母的螫刺囊,作為固有的爆發性天然注射系統,具備成為高效藥物遞送載體的巨大潛力。研究人員巧妙地以水母刺絲囊作為裝載藥物的“天然膠囊”,再為其配備由Janus顆粒制成的“微型引擎”。通過介電泳技術,兩者精準組合,構建出生物混合微機器人(MRs)。這種微機器人采用磁電復合場驅動運輸,在藥物遞送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
在組裝環節,研究人員采用創新策略。微馬達由Janus顆粒構成,借助磁力滾動場和外加交流電場,實現可控的自推進與導航。在外加交流電場下,微馬達與水母刺絲囊通過介電泳捕獲力完成組裝。以一個27μm的Janus顆粒與十個水母刺絲囊結合為例,它們在微腔內磷酸鹽緩沖鹽水溶液中形成生物混合MR。隨后,MR在磁場驅動下滾動前進,同時通過交流電場(5 MHz, 15 Vpp)控制方向,順利抵達目標區域。
當MR到達目標區域后,激活過程隨之開啟。激活依賴一種酶(1%枯草桿菌蛋白酶),該酶能破壞囊體蓋的穩定性,形成滲透壓差,進而引發微管快速彈射。除這種酶外,乙二醇四乙酸(EGTA)、亞甲藍和各種鹽等也可作為替代激活劑。在激活階段,擴散的酶觸發大多數刺絲囊內微管由內向外翻轉,微管迅速伸長,平均長度可達298±20μm,彈射速度在0.01至10 m/s之間。微管釋放程度取決于酶與刺絲囊的接觸程度。在開放腔室中,激活超過70%的刺絲囊平均耗時約5分鐘;而在微流控腔室中,由于酶擴散至MRs處需要時間,激活存在明顯延遲。
考慮到單個微管彈射方向難以控制,研究人員建議采用搭載大量水母刺絲囊的MRs群體,以實現藥物高效遞送。實驗中,預裝載在刺絲囊內的甲苯胺藍和吖啶橙等藥物成功彈射。延時顯微圖像顯示,預載甲苯胺藍O染料從生物混合微機器人中噴射,藍色箭頭指示分子通過管狀結構從膠囊體釋放,紅色箭頭指向空膠囊體;熒光顯微鏡圖像則呈現熒光標記的吖啶橙從微管尖部噴出的情景。彈射后刺絲囊變為空囊,一旦微管在激活后完全伸長(約酶暴露11分鐘后),所有分子(吸附的除外)都從刺絲囊中彈射出來。不過,部分刺絲囊在彈射事件后與Janus顆粒表面分離,這可能是彈射相關反沖力所致。
為評估生物混合MRs用于深部組織滲透的潛力,研究人員開展了體外實驗。在含有細胞培養基的微流控腔室內,使用源自293T癌細胞系的癌球體進行測試。MR群體從右側腔室孔被運輸到左側腔室孔附近直徑約81μm的癌球體上。在酶激活下,彈射出的微管深入滲透,將預載分子內容物注入目標癌球體。裝載甲苯胺藍時,圖像亮度較低區域對應彈出的甲苯胺藍,表明其成功注入距離癌球體邊緣約300μm的深度;裝載吖啶橙時,沿彈射出的微管在癌球體內可觀察到清晰熒光軌跡。為最小化酶毒性,其濃度最高設為0.2% w/v。但因微管彈射方向隨機,附近激活但未穿透癌球體的刺絲囊擴散出的天然水母毒素(如磷脂酶A2毒素),導致癌球體外表面細胞出現腫脹和形態變化。多次試驗表明,穿透癌球體的微管數量占彈射總數的百分比約為23%,因此增加運輸到目標癌球體的生物混合MRs數量,可提高有效穿透機會。
除了癌球體實驗,研究人員還利用秀麗隱桿線蟲探索生物混合MRs的穿透能力。秀麗隱桿線蟲神經系統簡單且特征明確,是研究神經毒素效應的優秀動物模型。實驗使用自由游動、年齡同步化的線蟲,將其引入充滿線蟲生長培養基的微流控腔室左側,生物混合MRs通過右側孔注入,在電場(15 Vpp, 2 MHz)下通過磁力滾動向游動線蟲推進。到達目標后引入酶(0.3% w/v枯草桿菌蛋白酶)激活刺絲囊。組裝的MRs由帶有約10個裝載藍色染料刺絲囊的Janus顆粒團簇構成,被運輸至遠離入口處追逐并試圖穿透游動線蟲,但未成功且未引起顯著反應。為提高穿透率,添加20 μM左旋咪唑使線蟲麻痹降低活動性。
實驗中觀察到有趣現象。標注為“1”的線蟲在刺絲囊激活前運動幾乎停止,小號刺絲囊微管激活穿透后,它在2分鐘內從U形轉變為蛇形卷曲,類似逃避反應,可能是為保護身體免受潛在威脅刺激。當大號刺絲囊微管穿透麻痹線蟲時,線蟲表現出突然劇烈運動,持續約4.5分鐘;在線蟲未麻痹時,小號刺絲囊微管穿透會導致其運動停止。線蟲的突然反應并非由酶細胞毒性、外部電場或磁力滾動等其他潛在刺激觸發,推測微管穿透引發線蟲劇烈肌肉抽搐(即Ω轉彎),原因可能是線蟲暴露于天然水母毒素中,而非僅微管機械穿透所致,不過深入理解穿透后的生物反應仍需進一步研究。
這一基于刺絲囊的生物混合MR系統,在體外實驗中成功實現藥物向目標組織的深部遞送。雖然目前該方法尚處于早期階段,不適合體內應用,但其在評估體外模型(如包含類器官、細胞器或離體組織的器官芯片系統)中深部組織藥物遞送效應方面前景廣闊,為未來體內深部組織藥物遞送應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