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舊金山近日迎來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與科學交叉領域的盛會——首屆天橋腦科學研究院AI驅動科學研討會。這場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數據科學與社會學院聯合主辦的會議,吸引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榮譽校長等二十余位全球頂尖學者與產業領袖,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科學研究的范式。
盛大集團及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創始人陳天橋在會上宣布,將投入10億美元算力資源,支持全球科學家開展創新型人工智能研究。這一舉措旨在加速AI技術與基礎科學的深度融合,為青年學者提供獨立研究路徑,包括資助博士生與博士后建立個人實驗室,推動發現式智能的突破性進展。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奧馬爾·亞基教授首次公開分享了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在被稱為“死亡谷”的極端干旱環境中,一個由ChatGPT分子優化設計的便攜式取水裝置成功從空氣中提取出飲用水。該裝置采用新型材料,通過AI優化分子結構,顯著提升了水分吸附效率。亞基教授進一步介紹,其團隊構建了由七個智能體組成的虛擬科研團隊,分工完成實驗設計、文獻分析、安全評估等任務,在數日內完成上百次實驗,并將ChatGPT從文本生成工具升級為具備科學推理能力的引擎。
華盛頓大學戴維·貝克教授則展示了AI在蛋白質設計領域的突破。他團隊開發的RFDiffusion3模型,可通過輸入分子功能需求,直接生成具有特定三維結構的新型蛋白質。基于這一技術,團隊設計了針對阿爾茨海默病β-淀粉樣蛋白的特異性結合物,并成功開發出首個“從頭設計”的蛋白酶。貝克強調,AI模型的迭代依賴于“設計-構建-測試-學習”的閉環系統,實驗數據的即時反饋是優化算法的關鍵。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珍妮弗·道德納教授分享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最新進展。她指出,盡管CRISPR已實現鐮狀細胞病基因療法的臨床應用,但生物體內仍有40%的基因功能未被解析。為突破這一瓶頸,她提出將CRISPR技術與機器學習結合,通過系統性基因擾動大規模篩選基因功能,構建包含因果關系的數據集,以提升模型的預測準確性。
圖靈獎得主、斯坦福大學前校長約翰·軒尼詩從技術發展視角指出,人工智能正以遠超個人電腦與智能手機的普及速度滲透家庭生活,但其數據消耗與能源效率問題亟待解決。他估算,按當前模型訓練需求,全球現有數據可能在四年內耗盡,而計算能源效率的提升速度遠落后于算力增長。他呼吁,在AI決策過程中必須保留人類監督,并建立透明的數據披露與驗證機制。
陳天橋在閉幕演講中提出,AI的終極價值在于“發現式智能”——這種智能不僅能預測結果,更能主動構建可檢驗的理論模型,提出可證偽的假設,并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持續修正認知框架。他比喻道:“人類的進化從未停止,AI已成為我們進化的外部器官。”為推動這一進程,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將通過算力支持、青年學者計劃等舉措,助力全球科研人員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本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