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小米汽車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據行業分析機構基于車架號序列與生產節奏推算,這家造車新勢力有望在11月中旬迎來第35萬輛整車下線,較雷軍年初設定的30萬輛目標提前完成。這一數據背后,折射出小米從消費電子向智能出行領域轉型的強勁動能。

交付目標的動態調整印證了市場熱度。2024年末雷軍在直播中提出30萬輛年度目標后,隨著SU7 Ultra與YU7系列車型的推出,小米于2025年3月將目標上調至35萬輛。數據顯示,9月單月交付量突破4萬臺創歷史新高,而YU7系列上市18小時即斬獲24萬臺訂單,這款SUV車型正成為現象級產品。第三方統計顯示,截至10月26日的第43周,周交付量達1.35萬輛,較7月初的5000輛實現近三倍增長。
產能瓶頸與供應鏈壓力并存。北京亦莊工廠設計年產能15萬輛,通過雙班制運作已逼近200%利用率。訂單激增對零部件供應穩定性提出嚴峻考驗,從電池模組到智能駕駛芯片,任何環節的波動都可能影響交付周期。行業分析師指出,小米需在供應鏈韌性建設上投入更多資源,才能支撐后續月均4萬輛的交付節奏。
渠道網絡建設為銷量增長提供關鍵支撐。截至9月底,小米汽車已在125個城市布局209家服務網點,10月新增門店覆蓋郴州、達州等6座新城市。這種"重點城市深耕+新興市場滲透"的策略,配合線上預約試駕、透明化維修進度等數字化服務,有效提升了用戶轉化率。數據顯示,新增門店所在城市的首月訂單量平均增長37%。
全球化征程即將開啟,2027年進軍歐洲市場的計劃充滿挑戰。這片對安全性、環保性要求嚴苛的市場,將檢驗小米在電池熱管理、車身輕量化等領域的核心技術積累。盡管其智能座艙系統已獲得歐盟認證,但要在自動駕駛輔助等級、碰撞測試標準等硬指標上達到歐洲法規要求,仍需突破多項技術壁壘。市場調研顯示,歐洲消費者對車載生態系統的兼容性尤為關注,這要求小米在軟件適配層面進行深度本地化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