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企業形態與運營模式正經歷深刻變革。明略科技創始人吳明輝提出“DeepSeek之后,每家公司都將成為Agent”的論斷,揭示了AI技術對商業生態的重塑邏輯。這家從數據分析起家的企業,通過持續技術迭代,已轉型為具備自研大模型能力的企業服務公司,其發展路徑折射出中國AI創業者的獨特思維。
吳明輝的學術背景頗具代表性:北大基礎數學系保送生、計算機系研究生、多模態大模型方向博士,這種“純數學+AI”的交叉學科訓練,使其既具備理論深度又強調產業應用。他坦言,早期受北大“黃金一代”數學家影響,曾面臨純粹學術研究與產業落地的選擇困境,但最終選擇將數學能力轉化為商業價值。這種選擇在2022年EIP項目挫敗后得到驗證——當時試圖同時構建AI底座與前端應用的項目因技術預判過于樂觀而終止,卻為后續戰略調整積累了經驗。
技術路線選擇上,明略經歷了從數據智能到垂直場景模型的關鍵轉型。2006年創立的秒針系統聚焦廣告監測,積累了海量行業數據。2014年轉型明略數據后,公司提出MAAS(模型即服務)概念,雖受限于當時通用模型能力,研發成本高企,但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當前推出的DeepMiner商業數據分析智能體,通過專有GUI大模型Mano在Mind2Web等基準測試中登頂,標志著其技術落地的突破。吳明輝強調,數據質量決定AI天花板,明略在營銷、零售等領域積累的專業數據,構成垂直模型的核心壁壘。
面對國際競爭環境,吳明輝指出國產模型已具備突圍條件。DeepSeek開源模型不僅降低企業AI應用門檻,更帶動國產硬件生態發展。針對Anthropic禁止中國企業使用Claude模型的事件,他認為這反而凸顯中國模型的價值——當國內出現能與Claude競爭的通用模型時,封閉策略將失去市場基礎。目前,DeepSeek、通義千問、Kimi等開源模型已形成技術集群,明略的專有模型則通過細分場景深耕構建差異化優勢。
在商業化路徑上,明略采取“垂直應用+通用技術”的雙輪驅動。戰略層面,垂直模型可快速落地產生收入,通用技術則增強長期壁壘。吳明輝以英偉達為例,強調企業需在細分領域建立絕對優勢。針對500強客戶削減品牌廣告預算的趨勢,公司轉向效果廣告領域,通過AI優化銷售轉化鏈路,將廣告監測能力升級為銷售賦能工具。這種轉型使明略在廣告產業寒冬中保持增長,其客戶涵蓋135家世界500強企業。
創始人技術投入成為判斷AI企業生命力的關鍵指標。吳明輝認為,觀察模型廠商創始人是否持續發表技術論文,是評估其技術活躍度的重要標準。他特別提到,DeepSeek、智譜、Kimi等持續產出研究成果的企業,在技術競爭中保持領先。對于估值與收益背離的現象,他指出AI企業需平衡技術投入與商業可持續性,明略通過將超額利潤投入研發,既保持技術領先又避免過度消耗。
在組織變革層面,吳明輝提出“企業即智能體”的治理理念。他借鑒字節跳動等企業的國際化經驗,認為AI將重構企業組織形態。傳統企業中的人效內耗問題,可通過智能體系統實現流程優化。明略內部推行的“發展公司作為智能體”理念,旨在構建以AI為核心的協作網絡,這種變革已體現在其港股IPO計劃中——招股書將“企業級AI Agent生態”建設列為核心亮點。
對于AI技術發展,吳明輝堅持“非共識創新”原則。他反駁“需求導向優先于技術導向”的論調,以百度、亞馬遜、SpaceX等企業為例,指出偉大創新往往源于技術理想驅動。這種思維體現在明略的技術布局中:既保持對通用模型的技術跟蹤,又通過專有模型構建細分領域優勢。他特別強調“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啟示——任何技術系統都需借助外部框架驗證價值,這促使明略建立數據集、基準測試等評估體系,確保技術演進方向正確。
在個人使命與企業愿景的交織中,吳明輝的追求不斷升華。從早期“做出比自己更聰明的AI”到如今“傳遞數學之美,打造可信生產力”,其技術觀已從突破能力邊界轉向創造社會價值。這種轉變在DeepMiner的設計中尤為明顯——通過可信數據框架確保AI輸出符合人類價值觀,解決商業場景中的信息失真問題。當被問及AI終極影響時,他提出技術演進將分兩階段:先解決生產力問題,再重構生產關系,而當前正處于變革的關鍵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