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棲大會的“組織管理論壇”上,阿里云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的分享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位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以長輩般的口吻,談及了對科技創新、世界運行規律的獨到見解。他直言,僅靠手機獲取信息難以真正理解世界,而試圖總結世界運行規律的努力,往往會被變化的速度所超越。
王堅回憶起自己早年的經歷,強調跨領域交流對創新的重要性。他提到,最初創辦云棲大會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單位內部的局限,與外界建立更多連接。他以2050大會為例,指出這場旨在匯聚全球青年思想的活動,正是基于“只要認真見面,就能碰撞出火花”的理念。他特別提到上世紀80年代初,自己作為大三學生聆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人工智能先驅赫伯特·西蒙演講的場景。當時西蒙預言人工智能將在十年內發生巨變,但實際發展卻滯后于預期,直到80年代末一本關于分布式處理的教科書問世,才為后來的神經網絡理論奠定了基礎。
這本書的核心作者中,就包括被譽為“人工智能之父”的辛頓。王堅透露,不久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與辛頓重逢時,對方感慨三十年前的理論研究正在逐步成為現實。這一案例讓王堅得出兩個結論:顛覆性創新需要長期積累,且往往突破常規思維;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最初竟是由兩位心理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大腦得出的。
談及技術發展的偶然性,王堅以2012年辛頓團隊發表的論文《ImageNet分類中的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為例。這篇論文不僅推動了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其研發的AlexNet神經網絡更是僅用兩塊“相當于網吧拆下的GPU”就實現了運行。他借此強調:“做不成事不能歸咎于算力不足,本質是創造力不夠。”他以谷歌為例,指出盡管這家科技巨頭提出了Transformer架構,卻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未能占據主導地位,印證了“創造力比企業規模更重要”的觀點。
對于行業普遍認為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先的說法,王堅提出了質疑。他列舉事實:包括辛頓在內的四位人工智能領域頂尖人物,均非在美國完成基礎教育;而DeepSeek論文的核心作者中,有22位公開資料的貢獻者均在中國接受教育。這些數據讓他對“美國最先進”的論斷保持審慎,并呼吁行業反思:“依賴手機推送的信息了解世界,必然無法觸及真實。”
王堅還分享了兩個具體案例。2018年首屆2050大會上,一位杭州青年因無處分享強化學習研究而找到他,七年后這位青年已成為馬斯克xAI團隊的核心成員;同年,云深處公司帶著需鐵絲固定的粗糙機器狗參展,如今已躋身“杭州六小龍”之列。他以此強調:“如果追求完美才展示成果,永遠做不成事。正是敢于呈現不完美的勇氣,才能創造與眾不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