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會議中心的聚光燈下,雷軍以一場名為《改變》的演講,將手機行業的競爭推向了新的維度。當"小米17"的命名從他口中說出時,現場觀眾瞬間領悟——這場跨越數字的命名策略,是小米向蘋果發起正面挑戰的宣言。
這場對決的伏筆早已埋下。早在9月15日,雷軍便通過社交媒體釋放信號:小米17系列將實現"跨代升級",目標直指iPhone。這種明目張膽的宣戰,在智能手機行業實屬罕見。更耐人尋味的是,小米選擇在iPhone 17發布前夕展開攻勢,時間節點拿捏得恰到好處。
小米與蘋果的"CP"關系,實則是一場持續十余年的戰略博弈。從初代產品發布會雷軍模仿喬布斯著裝開始,小米就始終保持著與蘋果若即若離的距離。2022年,這種曖昧關系首次被打破——小米公開宣布"全面對標蘋果",將競爭從幕后推向臺前。
蘋果近期的困境為這場對決增添了變數。iPhone 14系列入門機型銷量遇冷,MacBook系列被指創新不足,M2芯片升級幅度有限。這些短板被小米精準捕捉,轉化為自身優勢。雷軍適時調整策略,強調小米澎湃OS對蘋果設備的兼容性,甚至推出可直接查看iPhone通知的功能,試圖打破生態壁壘。
在2025年的這場較量中,小米將"捆綁"藝術發揮到極致。發布會現場,小米17的每一項參數都與iPhone 17形成直接對比。當PPT顯示"外掛5000mA磁吸充電寶的iPhone17電量耗盡時,小米17仍剩余26%電量"時,現場氣氛達到高潮。這種充滿火藥味的對比方式,成功將行業焦點從安卓陣營內耗轉移到"米果對決"上來。
雷軍的戰略眼光體現在對市場格局的精準判斷。他深知,在華為憑借鴻蒙系統重奪中國市場份額第一(18.1%)的背景下,蘋果(13.9%)已難再現往日輝煌。這種判斷促使小米調整定價策略:小米17 Pro Max起售價與iPhone 17標準版持平,但提供更大屏幕和更強影像;Pro版和標準版則以更低價格形成梯度競爭。
蘋果的困境遠不止于此。印度制造的iPhone 17 Pro良品率僅50%,導致中國生產成本高出42%。為填補財務黑洞,庫克不得不在中國市場投入更多資源。這種被動應對,為小米創造了戰略機遇期。雷軍提出的"對標第一、學習第一、趕超第一"理念,在此背景下顯得更具現實性。
小米的野心不止于挑戰蘋果。在澎湃OS尚未建立獨立生態的情況下,通過綁定蘋果來整合安卓陣營,成為更現實的戰略選擇。這種"驅虎吞狼"的戰術,既利用蘋果的品牌影響力壓制其他安卓廠商,又避免與蘋果形成正面死戰。雷軍很清楚,在華為鴻蒙終端突破1000萬、83%頭部應用完成適配的背景下,小米需要更巧妙的競爭策略。
當前的市場格局為小米提供了獨特機遇。蘋果受制于高端定位和供應鏈問題,華為則憑借鴻蒙系統形成完整生態。這種"雙強壓制"的局面,反而為小米創造了戰略緩沖帶。如何在這兩大巨頭之間找到生存空間,將成為雷軍和小米未來幾年的核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