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創始人雷軍近日在年度演講中,以“改變”為主題,系統回顧了小米汽車業務的發展歷程,重點分享了芯片研發、紐北賽道挑戰及兩款核心車型的突破性進展。這場持續數小時的演講,既展現了小米造車的雄心,也因回避近期爭議話題引發外界關注。
在汽車領域,雷軍詳細披露了小米SU7與YU7的研發故事。他透露,2022年SU7開發關鍵期,團隊曾面臨巨大壓力,若首款車型失利,YU7將承擔“力挽狂瀾”的重任。這款被寄予厚望的運動型SUV,最終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避開當時扎堆的大空間SUV市場,轉而攻克豪華品牌才敢嘗試的運動型細分領域。雷軍坦言,這一決策源于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判斷:多孩家庭購車需求有限,同質化競爭必然導致內耗。
數據印證了小米的戰略選擇。SU7上市后迅速躋身20萬元以上轎車銷量榜第八,并登頂保值率榜單;YU7的表現更為驚人,開啟預訂3分鐘內大定訂單突破20萬輛,7月交付至今累計銷量已超4萬輛。雷軍在演講中難掩自豪:“從外到內、從頭到腳,YU7經受住了媒體和用戶的‘百萬倍放大鏡’檢驗?!?/p>
紐北賽道的征服歷程成為演講高光時刻。雷軍用“沸騰”“追夢”等詞匯,描述工程師們駕駛自研車型馳騁賽道的激情。他特別提到首席測試車手任周燦對打破紀錄的執著,強調這是“汽車工程師的終極夢想”。自研電機的技術突破,也被視為小米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化的重要成果。
盡管演講洋溢著成功者的自信,但小米汽車近期遭遇的五大爭議仍未平息。首當其沖的是SU7 Ultra“雙風道碳纖維前艙蓋”設計糾紛。準車主質疑該設計與宣傳性能不符,小米雖在5月提出改配鋁制艙蓋或贈送2萬積分的補償方案,但消費者認為與4.2萬元選裝價相比誠意不足。
銷售環節的爭議同樣引發關注。8月,多位SU7用戶反映,在提車日期尚有數月時就被催促支付尾款,否則可能面臨訂單取消。而YU7準車主的集體訴訟更將矛盾推向高潮——242人指控小米APP初期顯示的“8月首批交付”承諾未兌現,鎖單后交付周期驟增至31-34周。
安全領域的質疑尤為嚴峻。9月1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召回公告,涉及11萬輛SU7標準版。盡管小米解釋此次OTA升級是為提升輔助駕駛可靠性,且無需更換零件,但主管媒體“中國質量報告”曾披露召回類型為“受調查影響”(I類),暗示存在被動因素。該文雖已刪除,仍引發對小米安全管理體系的討論。
更引人注目的是3·29銅陵SU7爆燃事故。這起因輔助駕駛系統引發的慘烈事故,恰逢工信部就《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征求意見,其中“B類道路環境施工區域探測”條款幾乎復現事故場景。盡管小米強調召回后優化了速度控制策略,但外界仍追問:SU7其他車型及YU7是否同步改進了類似場景的安全性?
面對這些質疑,雷軍在演講中選擇了沉默。他將五年造車歷程定義為“徹底蛻變”,從芯片研發到高端化突破,小米用行動證明著改變的決心。但在掌聲與鮮花背后,那些等待問題解決的消費者,或許仍在期待一場更徹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