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濱湖科學城,一座承載人類能源夢想的“人造太陽”裝置正在加速建設。這座名為“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的科研工程,并非簡單模擬太陽本體,而是通過核聚變反應模擬裝置,為人類探索清潔能源開辟新路徑。
記者在合肥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的廠房內看到,一個形似巨型“橘子瓣”的裝置矗立其中。這是下一代“人造太陽”的核心部件——1/8真空室,重達295噸、高19.5米的金屬結構,未來將與其他七個相同部件共同組成環形真空室,構成核聚變反應的“能量鍋爐”。據科研人員介紹,該裝置已從實驗驗證階段邁入工程應用驗證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全面建成。
核聚變反應的能量潛力令人驚嘆。從一升海水中提取的氘元素,通過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且全程無污染。這種“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正是科學家們突破技術瓶頸的核心目標。目前,科研團隊正同步推進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的總裝工作,這個由數萬個部件組成、總重達6000噸的龐然大物,計劃于2027年底建成并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為商業化應用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在裝置內部,精密的機械系統與粗獷的金屬結構形成鮮明對比。1/8真空室的三個方位預留了機械臂操作窗口,一臺重達16噸的“多功能重載機械臂”正在進行調試。這臺藍色機械臂不僅能抓取數噸重的部件,還能完成切割、焊接、打磨等精細操作,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它既能干重活,也能繡細花。”科研人員形象地描述道。
從真空室的結構設計到機械臂的精密控制,從海水提取氘元素到聚變反應的能量轉化,每個環節都凝聚著科研團隊的智慧。隨著關鍵部件研制和現場集成調試的推進,人類距離實現“能源自由”的愿景正逐步靠近。這座矗立在合肥的“人造太陽”,或將為全球能源格局帶來革命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