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深處傳來的神秘紅色信號,正顛覆人類對早期星系演化的認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宇宙誕生后5億至7億年的時空深處,捕捉到數十個異常明亮的微小紅點,這些被天文學家戲稱為"宇宙破壞者"的天體,或將改寫銀河系形成史的標準模型。
2022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領銜的國際團隊通過韋伯望遠鏡首批數據,首次發現這些直徑不足銀河系千分之一的微小天體。它們發出的紅光強度遠超理論預測,若按傳統星系模型解釋,其恒星密度需達到每立方光年百萬顆的極端水平。"這樣的星系夜空將亮如白晝,"研究成員王冰潔比喻道,"恒星排列密度是物理規律不允許的。"
最新發表于《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論文提出驚人假說:這些紅點實為"黑洞恒星"——由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巨型氣體球。不同于核聚變供能的普通恒星,這些天體的能量源自黑洞吞噬物質時釋放的強烈輻射。研究顯示,其外圍氣體溫度低至數百攝氏度,與低溫恒星的大氣層特征高度吻合。
2024年的專項觀測為該理論提供關鍵證據。研究團隊耗時60小時,從4500個遙遠天體中采集光譜數據,發現編號"懸崖"的極端天體。這個距離地球119億光年的超大質量黑洞,正以每秒吞噬數個太陽質量的速率瘋狂進食,其周圍形成的氫氣球體直徑超過3000光年。"我們觀測到的紅光并非來自恒星,而是這個巨型結構本身,"項目負責人安娜·德·格拉夫強調。
論文合著者喬爾·萊賈指出,這類天體可能是現代星系中心黑洞的"幼年形態"。傳統理論認為星系先形成,中心黑洞隨后生長,但新發現暗示黑洞可能先于星系結構出現。"就像先有發動機再組裝汽車,"萊賈比喻道,"這些黑洞恒星或許是理解宇宙結構形成的鑰匙。"
研究團隊正計劃通過測量氣體密度分布驗證該模型。若假設成立,這些誕生于宇宙嬰兒期的"黑洞引擎",將解釋早期星系為何能在如此短時間內聚集起超乎想象的質量。正如萊賈所言:"宇宙總在準備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們只是剛剛揭開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