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人形機器人產業成為科技領域的新焦點,其發展態勢引發廣泛關注。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加速突破,國內企業紛紛加大投入,試圖在這場產業變革中占據先機。從技術研發到商業化落地,國產人形機器人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國際市場上,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資本動作尤為活躍。9月16日,全球融資規模最大的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Figure宣布完成10億美元C輪融資,投后估值飆升至390億美元。本輪融資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英偉達、英特爾資本、高通創投等科技巨頭均參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和英特爾此前已多次投資Figure,顯示出對這家企業技術前景的高度認可。Figure創始人兼CEO布雷特·阿德科克因年僅39歲便取得如此成就,被業界譽為"下一個馬斯克"。
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布局同樣引人注目。公司創始人馬斯克公開表示,特斯拉未來80%的企業價值將取決于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發展。9月9日,馬斯克在峰會上透露了第三代Optimus的最新進展:其手部設計實現重大突破,靈活性接近人類水平,工程復雜度超過Model X車型。該機型采用"前臂集成驅動"方案,在提升靈活性的同時減小體積和重量。更值得關注的是,新一代AI5芯片將為Optimus Gen3提供算力支持,使其具備更強的環境感知和自主決策能力。特斯拉計劃在5年內實現年產100萬臺的目標,這一規模若能達成,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深遠影響。
國內產業鏈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憑借完整的全產業鏈制造能力,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參與者。多家國內供應商已進入特斯拉供應鏈體系,本周特斯拉即將召開的產量會議或將釋放第三代機器人的更多信息。人形機器人之所以成為科技公司競相布局的領域,在于其作為新質生產力核心載體的戰略價值——它整合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下一個產業變革點。
自今年春晚后,人形機器人技術取得顯著進步。在運動控制、AI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國內企業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整機技術方面,多模態感知、"大腦-小腦"模型等核心技術取得進展,推動了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目前,人形機器人已在汽車制造、物流搬運、電力巡檢等場景實現商業化應用,為萬億級產業規模的實現奠定基礎。
資本市場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關注度持續升溫。數據顯示,機器人ETF易方達(159530)規模已突破118億元,成為跟蹤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的規模最大ETF。該指數今年表現優異,與其精準的定位密切相關。2024年4月,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完成重要修訂:成分股聚焦"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及其他相關領域",數量從100只縮減至50只,并設置了5%的個股權重上限。這種設計使指數更能反映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發展情況,避免了單一股票波動對指數的過度影響。
國內頭部企業正在加快證券化進程。宇樹科技計劃四季度提交IPO材料,智元機器人通過入主上緯新材實現曲線上市,樂聚機器人已完成股改。這些動作不僅提振了市場情緒,也為整個板塊注入了發展活力。雖然人形機器人從技術成熟到大規模商業化仍需時間,但當前已涌現出一批具有潛力的企業,其發展軌跡值得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