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眼中,小米集團近年來始終以銳不可當的姿態前行,從成功躋身世界500強榜單,到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加速推進,每一步都備受矚目。然而,小米創始人雷軍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坦陳,外界看到的每一次跨越,實則是面對巨大挑戰時的破局之策。
這位將造車視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的企業家,將于9月25日晚7點舉辦的年度演講中,首次系統回顧小米戰略轉型過程中的關鍵抉擇。這場演講被外界視為解碼小米“二次創業”的鑰匙,尤其是兩大戰略級項目的內幕將首次公開。
據知情人士透露,雷軍將重點解密小米玄戒自研芯片項目——這一被業界視為“國產手機芯片突圍戰”的關鍵戰役。從立項到流片,該項目歷經數年技術攻堅,承載著小米突破核心零部件依賴的野心。與此同時,小米汽車業務的技術布局也將成為演講焦點,其“十年磨一劍”的研發路徑涵蓋自動駕駛算法、電池能量管理系統等核心領域,或將披露多項突破性技術指標。
值得關注的是,小米正通過“手機×汽車”生態協同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知情人士指出,這種跨終端的交互體驗設計,不僅體現在車機系統與手機的無縫連接,更涉及底層架構的深度融合。例如,通過手機算力輔助車載AI決策,或利用汽車傳感器反哺移動設備場景感知,形成技術閉環。
行業分析師認為,小米的轉型軌跡暗合科技企業升級規律。自2020年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以來,該公司逐步將業務版圖擴展至智能出行領域。2023年確立的“人車家全生態”愿景,標志著其從消費電子巨頭向智能科技綜合服務商的蛻變。這場涉及千億級資源投入的轉型,既是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價值鏈攀升的縮影,也折射出全球科技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構。
據內部人士透露,雷軍在演講準備過程中多次修改講稿,特別強調要還原決策背后的真實困境。例如,在自研芯片項目遭遇流片失敗時,團隊如何通過快速迭代調整技術路線;在汽車業務面臨供應鏈危機時,如何通過生態鏈企業協同保障交付。這些細節或將顛覆公眾對小米“順風順水”的固有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