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招季,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爭奪戰愈發激烈。互聯網行業對AI相關崗位的需求持續攀升,成為招聘市場的突出特征。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具備海外經歷的技術人才選擇回國發展,為國內AI產業注入新活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鐘文浩是這場人才競爭的受益者之一。他主攻AI圖像匹配方向,從去年7月開始就陸續收到互聯網企業的招聘邀約。據他介紹,自己投遞了20多家公司,獲得10余次面試機會,最終斬獲四五個錄用通知。"特別是從事大模型研究、推理加速部署方向的人才,企業需求非常旺盛。"鐘文浩說。
企業招聘數據顯示,AI技術崗位的占比持續擴大。某互聯網企業技術人才招聘專家周嘉雯透露,今年2月該企業釋放了1萬多個實習生崗位,其中65%為技術類崗位。她特別指出:"隨著大模型技術的深入發展,企業不僅需要技術人才,也急需人文社科專業的學生來定義高質量數據標準,完善模型應用場景。"
在非技術崗位方面,企業對求職者的AI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家企業招聘負責人表示,現在更看重應聘者對AI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這種趨勢在產品、運營等崗位尤為明顯。一位互聯網公司HR表示:"即使是非技術崗位,我們也希望候選人具備基本的AI知識,能夠理解技術原理并應用于實際工作。"
海外人才回流成為今年招聘市場的另一大特點。北京某人工智能科技企業負責人魯鑫正在面試一位海歸應聘者,他介紹說:"近期收到的簡歷中,超過50%的候選人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企業特別關注這類人才對算法底層邏輯的理解,以及數據處理和模型搭建的綜合能力。"
招聘市場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今年三季度,人工智能工程師崗位需求同比增長25%,其中算法工程師、機器人算法工程師、深度學習工程師的招聘需求分別增長69%、51%和7%。薪酬水平也水漲船高,人工智能工程師平均月薪達21370元,機器人算法工程師平均月薪達26971元,同比增長10%。
業內人士分析,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商業化應用是推動人才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隨著大模型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滲透,企業不僅需要技術研發人才,也需要能夠理解技術、推動產品落地的復合型人才。這種需求變化正在重塑就業市場的人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