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備受關注的iPhone 17系列終于正式上市,不少消費者已第一時間下單購買。記者團隊也拿到了新機,還特別前往香港地區采購了兩臺iPhone Air,計劃進行詳細拆解。完整評測需稍作等待,但今天可以先分享一些初步使用感受。
今年iPhone 17標準版的表現格外亮眼,一改往日“標準版無人問津”的局面,成為最受歡迎的機型。在加入高刷新率屏幕等多項升級后,僅在單個電商平臺的預約量就突破200萬,而去年同期的iPhone 16標準版預約量僅有三四十萬,增長近十倍。iPhone 17 Pro系列同樣表現不俗,憑借散熱系統、大容量電池和全新外觀設計,吸引了大量關注。
從市場反應來看,iPhone 17系列成功帶動了銷量回升。不少原本使用安卓手機的工作人員,都選擇購買iPhone 17作為備用機,形成了“雙持”的使用模式。高刷新率屏幕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有則買,無則棄,需求非常明確。
過去一年,國產手機品牌動作頻頻,不斷對標蘋果,推出兼容性功能,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跌至第三,壓力顯而易見。iPhone 17系列的推出,正是蘋果對這種市場壓力的回應。
價格方面,iPhone 17起售價與去年的iPhone 16持平,仍為5999元。但配置大幅提升:存儲容量翻倍至256GB,搭載高刷新率屏幕和全新前后攝像頭,芯片升級為最新的A19,GPS升級為雙頻,真正實現了“加量不加價”。尤其是高刷新率屏幕和雙頻GPS,此前均為Pro系列專屬功能,如今下放至標準版,其中高刷新率屏幕還沿用了“ProMotion”技術名稱,這一調整對蘋果而言堪稱“突破傳統”。
疊加國家補貼政策后,iPhone 17首發價降至5499元,開售即優惠500元,吸引力大增。若電商平臺再推出百億補貼活動,價格跌破5000元并非不可能。與此同時,國產手機品牌的中高端機型價格已漲至4000元以上,即使享受補貼,與iPhone 17的價差也明顯縮小。
iPhone 16系列去年因缺乏吸引力,上市后迅速降價。而iPhone 17系列憑借配置升級和價格優勢,市場吸引力顯著提升。蘋果此次調整配置策略,背后有多重考量:一方面,iPhone Air為提升續航需采用低功耗的ProMotion屏幕,單獨為iPhone 17生產60Hz屏幕訂單成本更高;另一方面,國產手機品牌在中國市場表現強勁,對蘋果形成巨大壓力。
從全球市場看,蘋果仍是智能手機行業的領軍者,與三星長期占據前兩位。IDC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蘋果智能手機銷量大幅反超三星,位居全球第一。但在中國市場,蘋果的表現并不輕松。2024年第四季度,蘋果雖仍保持出貨量第一,但同比出現下滑,vivo、華為和小米緊隨其后,差距微小。全年來看,蘋果市場份額跌至第三,較2023年下滑5.4%,被vivo和華為超越。2025年第一季度,蘋果排名進一步跌至第五。
記者了解到,不少iPhone用戶在過去一兩年轉向國產旗艦手機,或選擇同時使用蘋果和安卓設備。結合iPhone 16系列上市后迅速降價的情況,其銷量不佳已成共識。2024年,國產手機品牌集體發力,華為推出Mate X5和Mate 70系列,其他品牌則在產品設計和功能上對標蘋果,甚至推出“OPhone”“VPhone”等高度相似的產品。
國產手機廠商通過積極營銷,吸引了不少對做工滿意、配置更高且價格更親民的消費者。盡管有人批評國產手機缺乏原創設計,但市場銷量證明這種策略確實有效。國產廠商還通過軟件功能拉近與蘋果生態的距離,例如vivo的辦公套件和互傳功能,可實現與Mac、iPad和iPhone的互聯互通。這種策略雖需依賴iPhone作為載體,但成功吸引了一部分想體驗安卓旗艦又不愿脫離蘋果生態的用戶。
國產手機的崛起,對iPhone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構成明顯壓力,蘋果不得不通過降價應對。iPhone 17系列的推出,標志著蘋果開始“踩爆牙膏管”,避免重蹈iPhone 16的覆轍。一定程度上,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全球消費者用上了更好的iPhone——美國市場的用戶也終于能用上高刷新率屏幕和雙頻GPS。
iPhone 17系列配置全面升級:標準版配備高刷新率屏幕、更好的前后攝像頭和更快充電速度;Pro系列則擁有更強的長焦鏡頭、大容量電池和VC均熱板,散熱表現大幅提升。這些新功能中,不少是國產手機近年來普及的配置,甚至已出現在兩千元價位的機型上。
市場和用戶的耐心是有限的,過去認為iPhone無需高刷新率或快速充電的觀點,已無法阻擋產品進化的步伐。這也表明,蘋果開始重新平衡美學設計與實用功能的關系。供應鏈消息顯示,iPhone 17 Pro為提升散熱和性能,內部設計更接近國產旗艦機型。
從媒體評測來看,iPhone 17 Pro系列的續航和散熱表現優異,已能與安卓旗艦機型抗衡。工業設計、堆料和實用主義,未來在iPhone上的比重可能超過設計美學。結合蘋果一貫的做工和軟硬件協同優勢,iPhone 17系列有望成為體驗出色、用戶省心的機型。
實際使用中,iPhone 17更加輕便,核心配置不輸高端機型;iPhone 17 Pro則配備更實用的4倍長焦鏡頭,相機界面支持快速切換照片格式。今年iPhone 17的策略非常明確:為普通用戶提供全能選擇,標準版除相機規格外,其他配置一應俱全,吸引消費者購買。同時,Pro系列也需堆料,跟上國產手機的配置升級步伐。
蘋果與國產手機的競爭故事已逐漸清晰:iPhone 16系列因升級不足,被國產手機搶占市場份額;銷量承壓的蘋果在今年通過堆料反擊,扭轉局勢。盡管機身材質和外觀設計引發爭議,但iPhone的工業與美學天平已悄然改變。
過去,蘋果的軟硬件優勢促使國產手機不斷追趕;如今,蘋果通過堆料保住市場份額。這種良性競爭,最終將使消費者受益。國內市場的競爭遠未結束,小米17系列、OPPO Find X9系列和vivo X300系列等機型即將登場,國產標準版旗艦的配置同樣不容小覷。未來手機市場的銷量格局,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