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圍繞產品召回與企業承諾的隔空互動引發廣泛關注。某知名家電企業高管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將矛頭指向小米汽車,稱“十年免費包修是承諾,十年不用修才是實力”,并進一步質疑“大件召回小轎車,小件召回充電寶,敢拍胸脯是好事,但何妨先把先前的11萬輛車修好,再來拍胸脯呢”。此番表述雖未直接點名,但結合近期行業動態,外界普遍將“某米”與小米汽車聯系起來。
事件核心指向小米汽車近期的一次大規模召回。9月19日,小米汽車宣布召回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期間生產的小米SU7標準版部分車型,涉及車輛總數達116,887輛。這是小米汽車自上市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召回行動,召回原因與車輛潛在安全隱患相關。小米方面表示,將通過官方渠道通知車主,并免費提供維修服務。
與此同時,另一則召回信息也被提及。此前,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曾主動召回部分MI牌自帶線20000mAh 33W充電寶,召回數量為146,891件。此次召回因產品存在過熱風險,小米通過官方渠道發布召回公告,并承諾為消費者免費更換或退款。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隔空互動的兩家企業均為國內知名品牌。其中一家以家電業務起家,近年來在多元化領域持續發力;另一家則從智能手機拓展至汽車產業,構建起覆蓋消費電子與智能出行的生態體系。此次事件不僅涉及產品召回的技術問題,更引發了關于企業責任、品牌口碑與行業競爭的討論。
業內人士指出,產品召回是企業在質量管控中的常規操作,但大規模召回往往伴隨品牌信任度的考驗。如何平衡召回效率與消費者體驗,成為企業需要面對的課題。與此同時,行業間的公開互動也反映出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企業如何在競爭中保持理性溝通,同樣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