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的插混技術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獨特的發動機直驅與電機驅動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巧妙規避了多擋插混車型裝配成本高、故障率偏高以及行駛頓挫等問題,更在虧電狀態下展現出超越增程式電動車的優勢——油耗更低、動力輸出更為強勁。歷經五代技術迭代,比亞迪DM技術已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比亞迪插混技術的認可度不僅體現在市場銷量上,更獲得了專業領域的高度肯定。近日,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發布的2025年版專業必修課教材《汽車構造-動力系統》引發關注——其封面赫然采用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DM5.0)的示意圖。這一選擇背后,是教材編纂團隊對技術時效性的極致追求:從2024年量產裝車到2025年載入教材,僅用一年多時間便完成技術解析、內容撰寫與審核流程,彰顯出頂尖學府的學術效率。
這并非比亞迪技術首次登上清華課堂。早在2021年,其第四代DM技術原理圖就已入選《汽車動力系統原理》教材。五年內兩次被清華汽車專業核心課程收錄,無疑印證了專家學者對該技術先進性的權威判斷。正如教材編者所言:"將前沿技術轉化為教學資源,既能讓學生接觸行業最新成果,也能倒逼學術研究保持與產業實踐的同步。"
從技術參數看,第五代DM技術的突破性顯而易見。其虧電油耗低至2.6L/100km,燃油成本與純電行駛接近;在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控制方面,該技術通過優化動力耦合機制,顯著提升了駕乘舒適性。自2024年全面應用以來,市場反饋持續向好,甚至促使部分堅持多擋插混方案的車企轉向單擋架構研發,形成技術路徑的"比亞迪效應"。
這種產學研的深度互動,在比亞迪與清華大學的合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數據顯示,比亞迪每年從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招聘超千名畢業生,其中碩博人才占比突出。當清華學子研發的DM5.0技術出現在母校教材中時,一種技術傳承的閉環已然形成:畢業生將前沿成果帶入企業,企業再將創新技術反哺學術培養,形成人才與技術的雙向滋養。這種模式或許解釋了為何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全球領跑——當產業需求與學術研究同頻共振,技術創新便有了最堅實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