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收單外包領域長期面臨管理難題,行業亂象頻發,成為制約支付市場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近期,隨著監管部門與行業協會的持續發力,收單外包服務管理迎來系統性升級,行業規范化進程顯著加快。
9月15日,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主導建設的"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整合了原有分散的備案管理、風險信息共享、自律評價等系統,形成覆蓋外包機構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機制。據介紹,平臺具備四大核心功能:一是實現外包機構備案信息集中管理;二是支持收單機構與外包商合作信息實時登記;三是構建風險信息共享網絡;四是建立量化評價體系。
針對不同市場主體,平臺設計了差異化功能模塊。收單機構可通過用戶管理界面完成合作外包商信息登記、風險處置及評價打分;外包機構則能在線完成注冊、備案申請、業務數據報送等操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平臺為業務量較大的收單機構提供API技術接口,支持通過系統對接實現信息自動報送,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行業分析師指出,新平臺的上線標志著收單外包管理從"被動合規"向"主動治理"轉變。過去由于系統分散、數據割裂,導致一機多商戶、虛假商戶、套碼跳碼等違規行為屢禁不止。現在通過統一平臺,收單機構可實時掌握外包商展業情況,行業風險預警與聯合懲戒機制得以完善。
事實上,協會近年來持續加強收單外包領域治理。2020年建立外包機構備案管理機制,2024年出臺《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辦法》,今年6月又發布配套的《備案管理規范》和《評價管理規范》。這些制度構建起"備案-登記-評價-懲戒"的完整管理鏈條,為新平臺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盡管治理成效初顯,但當前收單市場仍存在突出問題。記者調查發現,電銷網銷POS機現象依然存在,部分外包商通過電話、短視頻平臺違規推廣,甚至冒用支付機構名義開展業務。今年已有多家頭部支付公司發布聲明,警示服務商假冒名義進行商業合作。
專家分析認為,這些亂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收單機構為追求交易規模,對外包商管理流于形式。建議建立消費者投訴與外包商風險的自動關聯機制,運用AI技術識別異常營銷行為,同時將自律評價結果與收單機構監管評級掛鉤,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
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完善自律管理體系,通過技術手段提升風險識別能力,推動收單外包服務機構提升合規經營水平,促進支付行業規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