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系列新機發布帶來的市場漣漪,正以超預期的速度向二手交易領域擴散。轉轉平臺最新數據顯示,發布會次日二手蘋果機型搜索量環比暴漲150%,回收詢價量激增210%,其中iPhone 15/16系列Pro及Pro Max機型詳情頁訪問量更接近200%的增幅。這場由新品迭代引發的換機潮,不僅推動消費電子市場進入階段性上行周期,更讓二手回收行業迎來新一輪活躍期——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0-2024年中國以舊換新回收交易額從61億元躍升至19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33.5%,2024年消費者銷售端市場規模已達947億元。
在這場行業盛宴中,頭部企業的戰略分化愈發明顯。以轉轉為代表的玩家選擇高強度C端營銷,在抖音、B站等平臺通過內容創作者進行"硬植入"式推廣;而位列行業第三的閃回科技則押注ToB業務,將上市目標鎖定港交所——這已是其兩年內第三次沖擊資本市場。但與行業整體上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家企業正背負著四年半累計超3億元的虧損,以及2025年底前未完成IPO將觸發近8億元對賭贖回的沉重壓力。
作為中國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商,閃回科技2024年市場份額僅為1.3%,其業務模式高度依賴上游供應商。招股書顯示,2024年前五大供應商采購占比達57.6%,其中小米集團通過以舊換新渠道的采購額占比高達44.8%,全渠道采購占比41.5%。這種深度綁定源于資本與業務的雙重關聯:2018年成立僅兩年時,閃回便通過A輪融資引入小米科技、順為資本等小米系資金,目前小米系合計持股超過10%。
但這種緊密關系正帶來反噬效應。2022年小米推出自有回收平臺后,閃回為保住貨源不得不提高回收價格,直接導致采購成本攀升。更復雜的是股東層面的競爭關系——同行轉轉通過旗下公司持有閃回4.42%股份,而轉轉同樣是小米系重點投資的企業。這種"既投資對手又成為對手股東"的格局,讓閃回在獲取資源時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在市場格局方面,閃回科技與頭部玩家的差距持續擴大。2024年愛回收、轉轉的回收及售出交易額占比分別達7.9%/8.2%和7.4%/8.1%,而閃回科技超八成市場份額由其他分散玩家占據。數碼產品供應鏈人士指出,行業門檻較低導致中小玩家激增,進一步加劇市場分散性。與此同時,頭部企業已開始多品類布局:轉轉集團6月在北京國貿開設3000平方米"超級轉轉"倉店,融合奢侈品與3C產品;愛回收則持續加碼線下,截至二季度末門店總數達2092家,其中673家開通多品類回收服務。
反觀閃回科技,其渠道仍高度依賴上游合作伙伴。記者在小米之家門店體驗以舊換新時發現,交易付款方正是閃回科技旗下子公司。這種保守策略在頭部玩家頻繁動作下顯得被動——一旦合作方調整回收政策或縮減合作規模,其貨源穩定性將直接受沖擊。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分析稱,二手交易本質是低毛利、高周轉模式,頭部企業尚未建立平臺級護城河,紅利更多停留在交易量層面。
8月14日,閃回科技第三次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發行不超過6764.7萬股。這次IPO更像是與時間賽跑的"拆彈行動"——若2025年底前未能完成上市,近8億元對賭贖回負債將直接壓垮流動性緊繃的公司。盡管2021-2025年上半年營收復合年增長率約20%,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40.3%,但盈利端持續承壓,累計凈虧損超3.37億元。核心問題在于毛利率長期低位,采購端被動漲價與銷售端議價能力低形成雙重擠壓。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閃回科技贖回負債高達7.905億元,而同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198億元。若上市失敗,需按協議贖回投資者優先股,涉及金額近8億元。更嚴峻的是,2021-2025年上半年贖回負債增長157%,若未能在年底前完成IPO,這部分賬面負債將轉化為真實償債壓力。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指出,贖回壓力可能導致資金鏈緊張,影響業務擴張和技術投入,甚至引發市場份額收縮等連鎖反應。
對于閃回科技而言,IPO已成為消解負債的唯一路徑。據招股書披露,上市完成后贖回負債將自動轉換為公司權益。在距離負債"引信"燃盡不足一個季度的倒計時中,這家企業正站在命運的關鍵節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