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以服務散戶為核心的企業,其掌舵人拋出“讓渡市場機會”的減持理由時,這場資本市場的戲劇便注定引發軒然大波。同花順董事長易崢的68.4萬股減持計劃,不僅因2.47億元的市值規模引發關注,更因公告中“激活市場活力”的表述觸碰了投資者最敏感的神經。
這場風波的源頭可追溯至2022年。彼時市場低迷,易崢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股份穩定股價,卻在三年后以“釋放流動性”為由計劃減持。這種看似矛盾的操作,在投資者眼中演變為“高位套現”的嫌疑。社交媒體上,質疑聲浪迅速攀升,部分股民直言這是“誘導接盤”的套路。面對輿論壓力,同花順在9月9日凌晨緊急叫停減持計劃,但朝令夕改的決策已讓市場對其治理能力產生疑慮。
同花順的崛起史,本質上是一部精準捕捉散戶需求的商業史。上世紀90年代,創始人易崢憑借“龍虎榜”期貨分析軟件切入市場,單套軟件售價高達12萬元。1997年轉型證券領域后,公司抓住“5.19行情”機遇,其研發的超級主站成功支撐2000人并發訪問,奠定技術優勢。2001年開創的“免費基礎+增值服務”模式,更是通過298元至8萬元不等的會員體系,構建起覆蓋散戶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矩陣。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布局更為關鍵。2006年推出的手機炒股軟件,通過與運營商深度合作,實現金融信息精準推送。至2009年,移動端用戶突破500萬,貢獻超80%營收。同年創業板上市后,公司持續拓展B端業務,為券商、基金提供系統維護與智能推廣服務,形成C端與B端并重的業務格局。
當前同花順坐擁3500萬月活用戶,是東方財富(1700萬)與大智慧(1170萬)之和的兩倍有余。但光鮮數據背后,業務結構單一的問題日益凸顯。2024年年報顯示,增值電信服務與廣告推廣服務合計貢獻86.95%營收,而東方財富同期證券業務占比超七成,基金代銷貢獻24.5%,形成“券商+基金銷售+金融數據”的多元化生態。這種差異直接導致兩家企業抗風險能力的分化——當市場波動時,同花順的業績波動幅度顯著大于東方財富。
散戶群體既是同花順的立身之本,也是其業績波動的根源。中國A股2.4億投資者中,散戶占比超99%,但信息劣勢、交易沖動、從眾心理等特征顯著。同花順通過i問財智能問答、Level-2行情、條件單等工具,既幫助散戶提升決策效率,也無形中放大了其追漲殺跌的弱點。社區論壇與熱度榜的設計,更在滿足用戶社交需求的同時,強化了羊群效應。這種深度綁定使得公司營收與市場景氣度高度同步——2023年資本市場低迷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17.07%;2024年行情回暖后,營收與利潤分別增長17.47%和30%。
東方財富的崛起正在改寫行業格局。憑借證券牌照與基金代銷業務,其用戶規模雖不及同花順,但用戶粘性與商業價值更高。股吧社區的互動設計,使得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出同花順用戶30%。這種差異化競爭下,同花順早年積累的用戶規模優勢正被逐步稀釋。
易崢減持事件暴露的,是企業在資本市場博弈中的認知錯位。當“讓渡市場機會”的表述遭遇散戶“被割韭菜”的集體記憶,信任裂痕便難以修復。盡管公司及時終止減持計劃,但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用戶信任,將成為其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