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正式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針對汽車產業鏈中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的賬款支付問題,提出系統性規范建議,旨在優化行業生態、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
倡議明確提出,整車企業不得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損害供應商利益,應通過規范合同條款、優化支付流程等方式,構建“整車-零部件”協作共贏的產業生態。這一原則直指行業長期存在的賬期過長、合同短期化等痛點,為產業鏈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訂單管理環節,倡議要求雙方通過書面采購訂單明確訂貨日期、零部件規格、數量及交貨周期等關鍵信息。若需變更或取消已生效訂單,必須經雙方協商一致,避免單方面調整給供應商帶來經營風險。這一規定有助于穩定供應商生產計劃,減少因訂單波動導致的資源浪費。
針對支付周期這一核心問題,倡議首次明確:整車企業支付賬期應從供應商交貨且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算,最長不得超過60個自然日。這一時間上限的設定,既考慮了整車企業資金周轉需求,也保障了供應商的現金流安全,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
在合同期限方面,倡議倡導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要求單次合同有效期不少于12個月。此舉旨在減少頻繁招投標帶來的成本,鼓勵企業通過深度合作提升技術協同能力,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升級。
據協會負責人介紹,該倡議是繼規范輔助駕駛宣傳、整治低價無序競爭、開展網絡亂象專項整治等措施后,汽車行業規范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通過構建公平透明的交易環境,這些政策組合拳正逐步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