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旨在推動行業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維護供應鏈穩定。據悉,該倡議針對整車企業與供應商在采購合同中的賬款支付問題提出具體規范,涉及訂單確認、交付驗收、支付結算及合同期限四大環節,得到多家重點車企積極響應。
協會指出,當前汽車市場競爭加劇,部分車企將壓力向上游供應鏈傳導,導致采購價格被壓低、付款周期延長等問題,嚴重威脅中小企業生存及產業鏈健康發展。為此,在主管部門指導下,17家重點車企已公開承諾將供應商支付賬期控制在60天內,并通過規范合同條款保障執行。
根據倡議,整車企業(甲方)支付賬期自供應商(乙方)貨物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算,最長不超過60個自然日(遇法定節假日順延)。對于連續供貨的非中小企業,經協商可集中對賬,但甲方需至少每月核定一次驗收合格貨物的賬款。若雙方暫未就供貨單價達成一致,甲方應按最近一次合同單價或開發定點單價的80%(供貨合同)或50%(開發定點)先行支付,后續按實際價格多退少補。
倡議還強調,甲乙雙方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每次簽訂的合同有效期不少于一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明確貨物驗收時間原則上不超過3個工作日、賬期起算規則等細節,對規范行業秩序、促進產業鏈協作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期,供應鏈體系尚不成熟,整車企業延期付款將加劇供應商經營壓力,不利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建設。
截至目前,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奇瑞集團、賽力斯、理想汽車、長安汽車等6家車企已發文響應倡議。上汽集團表示,將聚焦關鍵環節,推動上下游資金高效流轉;東風汽車承諾落實倡議要求,保障供應商權益;奇瑞集團明確規范合同約定,構建協作共贏生態;賽力斯呼吁行業自律,推動良性發展;理想汽車重申嚴格執行60天賬期承諾;長安汽車則通過“按交付日起算+十日歸集支付”方案,已全面兌現賬期承諾。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下一步將多措并舉推動“整車—零部件”協作生態建設,包括完善賬款支付機制、加強供應鏈協同創新、優化產業配套環境等,助力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