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6月份中型車銷量榜單揭曉,比亞迪秦L以31304臺的銷量登頂,這一成績似乎預示著國產車的顯著勝利。然而,若將這一數據解讀為新能源車型全面崛起、合資品牌潰敗的信號,則未免過于樂觀,甚至忽視了市場的真實面貌。
比亞迪秦L等車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巧妙的市場定位。它們通過將A+級車型的消費者“提升”至B級市場,憑借更大的空間和更豐富的配置吸引消費者,這種策略同樣體現在海豹06DM-i等車型上。盡管這些車型在外觀上接近B級車,但其定價和配置更貼近A級車市場,因此,稱其為B級車更多是一種營銷策略。
當我們目光轉向傳統意義上的B級轎車市場時,會發現情況截然不同。凱美瑞、帕薩特、邁騰、雅閣等車型依然穩坐銷量前列,這些車型的售價普遍在18至26萬元之間,高配版本甚至觸及30萬元。這些車型不依賴補貼,也不打價格戰,而是憑借其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實力,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銷量榜單的前二十名中,合資品牌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中前十名里合資車多達六款。而在銷量過萬的車型中,真正站穩腳跟的自主品牌僅有比亞迪秦L和海豹06DM-i,但這兩款車型并未突破傳統緊湊級車型消費者的心理價位線。因此,盡管它們在銷量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在B級車市場的“價值區間”內,自主品牌還未形成絕對的統治力。
這一現狀揭示了中國中產階級在購車選擇上的謹慎與務實。B級轎車不僅承載著代步功能,更是社會身份的一種體現。在公務接待、職場通勤、家庭代步等使用場景中,消費者更看重的是車輛的“可靠感”和“面子穩”,而非智能座艙、加速性能等高科技配置。因此,盡管新能源車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但在B級車市場,新能源車型仍在“試水”階段,尚未形成大規模的替代效應。
隨著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逐步退出,國產車型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在宣傳失效、品牌認知滯后的情況下,國產車很容易陷入“低價換量、高配低質”的惡性循環。一旦補貼和話題熱度退去,許多國產車型的真實用戶忠誠度和品牌黏性將面臨市場的嚴峻考驗。
相比之下,合資車型則顯得更為穩健。即使沒有大規模的宣傳和KOL的推廣,凱美瑞、帕薩特等車型依然能夠穩坐銷量前列。這些車型背后的支撐力量并非流量,而是體制內訂單、客戶的信任慣性以及合資品牌多年積累的品牌厚度和市場慣性。
因此,對于自主品牌而言,要想在B級車市場取得突破,單純依靠補貼是遠遠不夠的。同樣,新勢力品牌要想打破認知天花板,也需要在宣傳和推廣上下足功夫。真正的勝利不在于營銷海報上寫了多少“超越”的字眼,而在于消費者心中真正愿意放棄“本田”、“豐田”、“大眾”等傳統品牌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