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偉達的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一檔央視訪談節目中高度贊揚了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迅猛發展。他生動描繪了中國街頭自動駕駛車輛遍布的景象,并特別點贊了小鵬、理想、蔚來、小米、比亞迪等企業,認為這些企業已經牢牢掌握了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黃仁勛強調,中國將人工智能、軟件與機械系統融合的能力十分出眾,這為中國的自動駕駛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當前,中國的自動駕駛行業正處于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時期。根據工信部提供的數據,2022年,中國智能網聯乘用車銷量達到了700萬輛,其中搭載了輔助駕駛系統的車型占比從2021年的23.5%大幅提升至34.9%。到了2023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更是突破了42.4%,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一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是中國企業構建的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涵蓋了從多模態傳感器融合到決策算法優化,再到高精度地圖與車聯網的實時交互等各個環節。
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的崛起,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與完整供應鏈協同作用的結果。市場競爭格局呈現出“頭部企業領航,中小企業差異化競爭”的特點。在上游芯片領域,華為昇騰、地平線征程系列芯片已成功實現車規級量產;中游算法層面,百度Apollo、Momenta等企業憑借數據驅動的研發模式嶄露頭角;下游整車制造端,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與蔚小理等新勢力車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競爭格局。這種“芯片-算法-整車”的垂直整合能力,為中國在L2+級輔助駕駛領域建立了顯著的全球競爭優勢。
隨著全球自動駕駛技術向高階階段加速邁進,中國廠商已經率先布局。小鵬XNGP、華為ADS 3.0等系統已經實現了城市導航輔助駕駛功能,長城汽車也計劃于2025年量產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文遠知行等企業還將測試車輛開進了新加坡、阿聯酋等海外市場,進一步拓展了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國際影響力。
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預測,從2025年開始,20萬元以上的車型如果沒有配備高等級自動駕駛功能,將很難在市場上立足。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門檻還將逐步降低,預計到15萬元甚至10萬元的車型也能搭載。這一趨勢得益于大模型訓練驅動的自動駕駛方案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成本。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也指出,隨著成本的大幅降低,自動駕駛技術正在逐漸普及。他認為,這一趨勢得益于軟件和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科技平權正在成為現實。預計在未來五年內,中國將實現全球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全自動駕駛。同時,他也提到,雖然端到端大模型訓練驅動的駕駛方案具有前景,但并非所有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企業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