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AI make you stupid?
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可能會受到打擊。但有一些方法可以減輕打擊。
思考者雕像,帶有數字編碼覆蓋,頭部缺失
插圖:enigmatriz
2025年7月16日
任何參加過標準化考試的人都知道,要在20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快速回答一道內容廣泛的論文題目,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能夠不受限制地使用人工智能(AI)無疑會減輕腦力負擔。但正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幫助可能需要付出代價。
在一系列論文寫作環節中,使用和未使用 Chat GPT 的學生都被連接到腦電圖 ( EEG ) 上,以測量他們寫作時的大腦活動??傮w而言,AI用戶大腦中與創造力和注意力相關的區域的神經活動明顯較低。使用聊天機器人寫作的學生也發現,準確引用他們剛剛完成的論文內容變得更加困難。
這項發現是越來越多關于人工智能對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潛在負面影響的研究的一部分。這項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問題: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顯著短期收益是否可能帶來隱藏的長期負面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的這項研究補充了另外兩項關于人工智能使用和批判性思維之間關系的備受矚目的研究的結論。第一項研究由微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他們調查了 319 名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識型員工。受訪者描述了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執行了 900 多項任務,從總結冗長的文檔到設計營銷活動。根據參與者的自我評估,這些任務中只有 555 項需要批判性思維,比如在將人工智能輸出傳遞給客戶之前必須仔細檢查,或者在人工智能第一次生成不充分的結果后修改提示。其余任務被認為基本上是無需動腦筋的??傮w而言,大多數員工表示,與不使用人工智能相比,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 Chat GPT、Google Gemini 或微軟自己的 Copilot AI助手)完成任務所需的認知努力更少或少得多。
另一項由SBS瑞士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格利希(Michael Gerlich)進行的研究,詢問了666名英國人使用人工智能的頻率以及對人工智能的信任程度,并根據一種廣泛使用的批判性思維評估方法向他們提出了一些問題。結果顯示,使用人工智能頻率較高的參與者得分普遍較低。格利希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發表后,數百名高中和大學教師聯系了他,他們正在應對學生日益增長的人工智能應用問題。他表示,這些教師“認為人工智能恰好解決了他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是否會使人類的大腦變得松弛無力,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三項研究的研究人員都強調,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人工智能使用率升高和大腦衰弱之間的明確因果關系。例如,在 Gerlich 博士的研究中,批判性思維能力較強的人可能不太依賴人工智能。與此同時,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樣本量很?。偣?54 名參與者),并且只關注一項狹窄的任務。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明確地尋求減輕人們的心理負擔,就像許多其他技術一樣。早在公元前5 世紀,蘇格拉底就抱怨說寫作不是“記憶的藥水,而是提醒的藥水”。計算器讓收銀員免于計算賬單。導航應用程序消除了看地圖的需要。然而,很少有人認為這會導致人們的能力下降。
滑鐵盧大學心理學教授埃文·里斯科 (Evan Risko) 和同事薩姆·吉爾伯特 (Sam Gilbert) 創造了“認知卸載”一詞,用來描述人們如何將困難或繁瑣的腦力任務轉交給外部輔助工具,他說,幾乎沒有證據表明讓機器執行用戶的心理指令會改變大腦固有的思考能力。
令人擔憂的是,正如 Risko 博士所說,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讓人“卸載一組更為復雜的流程”。卸載一些應用范圍有限的心算任務,與卸載寫作或解決問題等思維過程不同。一旦大腦養成了卸載的習慣,就很難戒掉。尋求最省力方式解決問題的傾向被稱為“認知吝嗇”,可能會產生 Gerlich 博士所說的反饋回路。隨著依賴人工智能的人發現批判性思考越來越難,他們的大腦可能會變得更加吝嗇,這將導致進一步的卸載。Gerlich 博士研究中的一位參與者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度用戶,他感嘆道:“我太依賴人工智能了,如果沒有它,我想我都不知道如何解決某些問題。”
許多公司都期待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能夠帶來生產力的提升,但其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東北大學管理學教授芭芭拉·拉爾森表示:“長期來看,批判性思維的衰退可能會導致競爭力下降。” 長期使用人工智能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多倫多大學的一項研究中,460 名參與者被要求為一系列日常物品(例如汽車輪胎或一條褲子)提出富有想象力的用途。與未受人工智能啟發的對照組相比,那些接觸過人工智能創意的人給出的答案往往缺乏創造性和多樣性。
例如,當談到褲子時,聊天機器人建議在褲子里塞滿干草,做成半個稻草人——實際上是在暗示褲子可以重新用作褲子。相比之下,一位沒有輔助的參與者則建議在褲子口袋里塞堅果,做成一個新奇的喂鳥器。
保持大腦健康的方法有很多。拉森博士認為,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最明智的方法是將其角色限制為“一個熱情但略顯幼稚的助手”。格利希博士建議,與其要求聊天機器人生成最終的期望輸出,不如在解決問題的每一步都提示它。例如,與其問它“我應該去哪里度過一個陽光明媚的假期?”,不如先問哪里雨水最少,然后再從那里開始。
微軟團隊成員也在測試AI助手,它們會通過“挑釁”打斷用戶,引發用戶更深層次的思考。類似地,埃默里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團隊也提議將聊天機器人重新設計,使其成為“思考助手”,向用戶提出探索性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梢韵胂螅K格拉底可能會由衷地贊同。
即使在不太可能的情況下,模型構建者調整界面,使聊天機器人變得更笨重或更慢,這些策略在實踐中可能也并非那么有效。它們甚至可能帶來代價。德克薩斯州阿比林基督教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反復挑釁的人工智能助手會降低較弱程序員在簡單編程任務上的表現。
其他保持人們大腦活躍的潛在措施更加直接,但也更加專橫。過于急切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可能會被要求自己想出一個問題的答案,或者只是等待幾分鐘,然后才被允許使用人工智能。研究這些技術的微軟研究員 Zana Buçinca 表示,這種“認知強迫”可能會讓用戶表現得更好,但不會那么受歡迎?!叭藗儾幌矚g被迫參與,”她說。因此,對變通方法的需求可能會很高。咨詢公司 Oliver Wyman 在 16 個國家/地區進行了一項具有人口統計學代表性的調查,47% 的受訪者表示,即使雇主禁止,他們也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這項技術尚處于萌芽階段,在許多任務中,人腦仍然是工具箱中最鋒利的工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消費者和監管者都必須評估其更廣泛的益處是否 大于認知成本。如果有更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人工智能使人類變得愚蠢,他們會在意嗎?■
本文出處: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25/07/16/does-ai-make-you-stu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