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久久

ITBear旗下自媒體矩陣:

科學家發(fā)現行星宜居性新標準:表面水含量至少需達地球的 20%

   時間:2025-07-18 00:51:42 來源:IT之家編輯:快訊團隊 IP:北京 發(fā)表評論無障礙通道

7 月 17 日消息,在尋找外星生命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一直將“宜居帶(即溫度適宜液態(tài)水存在的區(qū)域)”作為關鍵指標,認為只要行星位于恒星周圍適宜液態(tài)水存在的區(qū)域,就有可能孕育生命。然而最新研究顯示,僅僅處于宜居帶可能并不足以使行星具備宜居性,其表面水含量才是決定性因素。

據了解,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哈斯凱爾?懷特 - 吉安內拉(Haskelle White-Gianella)及其團隊通過約 1 萬次模擬實驗發(fā)現,行星地表水含量至少要達到地球的 20%,才有可能維持穩(wěn)定的氣候,從而具備潛在的宜居性。這是因為降水在巖石中引發(fā)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儲存于地下。如果降水不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不斷積累,導致行星溫度急劇上升,超過 126℃,遠超已知生命形式的耐受極限。

懷特 - 吉安內拉在 7 月 10 日于捷克布拉格舉行的戈德施密特地球化學會議上表示,行星的地質歷史對其宜居性至關重要。這一發(fā)現或許也能解釋金星如今的熾熱、不宜居狀態(tài),盡管太陽亮度不斷增加被認為是金星大氣流失和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但這一解釋并不全面。懷特 - 吉安內拉團隊將模擬模型調整為金星所接收到的恒星光照量后發(fā)現,即使擁有與地球相當的水量,行星也可能因二氧化碳流失過多而變得不宜居。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本杰明?圖托洛(Benjamin Tutolo)認為,這一解釋為金星等行星的高溫現象提供了有力依據,但如果行星隨時間推移產生的二氧化碳減少,情況可能會更復雜,這從火星的地質記錄中可見一斑。火星的液態(tài)水吸收了過多二氧化碳,并以碳酸鹽礦物形式儲存于地下,導致其大氣層變薄,行星溫度降低。懷特 - 吉安內拉表示,其團隊的模擬主要針對類似地球大小和距離的行星,火星這類行星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該研究表明,在尋找宜居行星時,不能僅依賴于其是否處于宜居帶,還需綜合考慮行星的水含量及地質歷史等多方面因素。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開放轉載  |  滾動資訊  |  爭議稿件處理  |  English Vers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水县| 勐海县| 海淀区| 扶余县| 竹北市| 慈溪市| 罗平县| 武宁县| 那坡县| 永昌县| 石河子市| 和硕县| 农安县| 云浮市| 霍州市| 南阳市| 富源县| 甘南县| 阿克苏市| 乃东县| 樟树市| 定兴县| 柘荣县| 邯郸县| 曲水县| 皮山县| 盐边县| 大竹县| 双柏县| 漳浦县| 尉犁县| 海安县| 江永县| 博乐市| 高台县| 甘泉县| 涪陵区| 拜泉县| 手游| 惠东县| 周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