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鳴)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半導體技術作為關鍵領域,成為各國角逐的焦點。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集成電路學院電子封裝團隊成功打破技術壁壘,相關研究成果為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隨著第三代半導體如碳化硅(SiC)、氮化鎵(GaN)在高功率器件中的廣泛應用,傳統封裝技術暴露出諸多弊端。熱膨脹系數(CTE)失配導致在高溫服役時,芯片與封裝材料之間產生巨大應力,進而引發焊點開裂等可靠性問題。據統計,熱膨脹系數失配導致的焊點開裂占失效案例的25%以上,嚴重制約了高功率密度、高溫服役電子產品的性能提升與廣泛應用。
面對這一難題,哈工大(深圳)李明雨、陳宏濤團隊提出了納米銅漿復合三維多孔銅的創新復合結構。團隊自主研發的納米銅漿,更是國內首款可在空氣環境下燒結的自還原納米銅漿。通過創新性地采用有機包覆、羧酸處理、混合還原性有機載體等多元共處理法,巧妙解決了納米銅漿燒結時極易氧化的行業難題。
與國內外同類產品相比,該納米銅漿在燒結后孔隙率大幅降低,結合強度顯著提升,為功率芯片的可靠連接提供了堅實保障。
同時,團隊長期研發的三維多孔銅具有獨特優勢。其低楊氏模量特性,相比于傳統釬料降低了80%,如同“彈簧”一般,在升降溫過程中能夠有效膨脹收縮,極大地緩釋了熱應力。而高熱導率較傳統釬料提升了300%,能快速將芯片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確保芯片在高溫環境下穩定工作。這種納米銅漿復合三維多孔銅的結構,完美實現了“低溫連接,高溫服役”的目標。不僅避免了連接過程中的高溫對芯片造成熱損傷,其服役溫度相比于傳統釬料提升了300℃以上。在熱循環壽命測試中,該結構相比于可靠性最為優異的燒結銅提升了三倍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焊料層的熱膨脹系數失配和熱疲勞問題。
據介紹,該成果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這一技術突破為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助力國產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