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微軟正試圖將其Copilot助手打造成下一個現象級產品。但現實是,盡管這家全球軟件巨頭在AI和基礎設施上投入了數百億美元,其消費者端的AI助手Copilot,仍遠遠落后于OpenAI的ChatGPT。
據Sensor Tower數據,ChatGPT全球下載量已突破9億,而微軟Copilot下載量僅為7900萬,差距超過10倍。Copilot月活躍用戶在第二季度增長了76%,達到2300萬,增速可觀,但在與ChatGPT等對手的競爭中仍明顯落后。
面對激烈競爭,微軟在包括Windows和智能手機應用等多個前沿發力,不斷完善Copilot的語音、視覺和記憶功能。分析師指出,贏得AI助手市場對微軟至關重要,否則其他競爭對手將填補這一空白。
從重構到吐槽
為在AI助手戰場中脫穎而出,微軟將戰略重點放在三條Copilot產品線上:
面向開發者的代碼助手,
集成在Outlook和Word等辦公軟件中的職場助手,
以及幫助用戶理解信息、導航世界的個人Copilot。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多次強調,要讓數億人使用Copilot系列AI工具。為此,他在15個月前招募了AI領域的明星人物Mustafa Suleyman——DeepMind與Inflection的聯合創始人,負責微軟消費者AI業務。
Suleyman不僅領導消費者版Copilot開發,還接管了包括Edge瀏覽器、MSN首頁、Bing搜索在內的一系列產品。這些工具盡管用戶眾多,卻鮮有文化影響力。他將企業版和消費者版Copilot徹底拆分,認為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需要的是截然不同的AI體驗:在辦公室里幫助Excel建模,和在家里安慰失親者、推薦購物,不應使用相同的算法邏輯。
然而,重構也意味著割裂,并引來了用戶的吐槽。
一些用戶發現,在安卓手機上無法再通過默認按鈕喚起Copilot,只能通過App打開。還有用戶經常不小心按到鍵盤上新增的Copilot鍵,本來只是想按Ctrl,結果卻總是無意喚起AI助手。微軟為Windows設備引入了Copilot專屬按鍵,試圖提升AI助手的存在感,這種“硬植入”并未轉化為粘性使用。
更有甚者,原先熟悉的功能如AI圖像編輯能力悄然下線,引發用戶不滿和差評。微軟雖隨后重新加入部分功能,但問題仍不斷:聊天記錄莫名丟失、對話中途終止、應答邏輯混亂等Bug仍頻繁出現。
微軟并非首次打造AI助手。早在2015年,它推出的Cortana語音助手就能實現日歷提醒、發送郵件、位置觸發提醒等功能。而今天的Copilot在Windows上尚不支持如調節音量、打開Outlook這類常見的系統級操作,顯然不及當年“老將”的成熟。
系統節奏與移動困局
Copilot當前面臨的最大障礙在于平臺和節奏的限制。
微軟想要讓它成為手機用戶的默認助手,但現實是,全球移動設備幾乎都由谷歌(Android)和蘋果(iOS)掌控,兩者也在加緊部署各自的AI系統。前微軟經理Matthew Quinlan坦言:
“在操作系統由競爭對手主導的情況下,想通過獨立App突圍,幾乎沒有先例。”
Windows系統本身更新節奏較慢,一年僅有數次大版本推送,這讓Copilot團隊希望的快速迭代難以落地。“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Suleyman坦言。
AI之戰,尚無定局
對于Copilot增長緩慢,微軟高層并不焦慮,認為只要產品成熟,就能借助自身系統生態、廣告資源等手段迅速獲取用戶。
今年春季的一輪廣告投放,的確讓Copilot短暫登上了蘋果App Store的榜單前列。微軟還寄望通過兩個關鍵功能來吸引用戶:
視覺識別與自然語音交互。前者能識別屏幕內容或通過鏡頭“看見”現實世界,后者則致力于更自然的語音對話,如能判斷停頓與斷句、實現更流暢的人機對話。
在企業市場,微軟擁有多年積累的客戶關系,能夠通過IT管理員“強推”Copilot進入職場辦公場景。而在消費市場,用戶自由選擇的空間更大,也更傾向于使用體驗更佳的工具。ChatGPT已憑借用戶習慣、產品能力與話語權建立起“護城河”。
Copilot的未來仍充滿變量。微軟在AI這場持久戰中不會輕易放棄,但要在手機和個人場景中“翻身”,它必須證明自己不僅僅是Bing加了個聊天框,也不僅僅是Outlook的新按鈕。要真正贏得用戶,Copilot還需回答一個問題:你憑什么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