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內幾則關于造車新勢力“復活”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先是威馬汽車,在沉寂數年后,突然傳出“復活”的消息,并伴隨著所謂的“新威馬”經營規劃的披露。緊接著,去年底遭遇“閃崩”的極越汽車也似乎有了復蘇的跡象,其CEO夏一平在社交平臺上重新活躍起來,頻繁更新與極越汽車相關的內容。
然而,這些看似積極的消息背后,卻隱藏著不少疑問。威馬汽車的“復活”消息與寶能集團緊密相關,而寶能在造車領域的歷史可謂是“屢戰屢敗”,其接手威馬的消息讓人不禁懷疑這張“復活卡”的真實性。寶能自身的財務狀況也堪憂,背負著巨額的限制消費令和執行金額,使得人們對威馬的未來更加擔憂。
相比之下,極越汽車的復活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自4月起,極越高層就開始在社交媒體上透露重組的消息,而7月初的企業名稱變更和新增吉利為股東,更是給外界帶來了一絲希望。然而,吉利是否會重啟極越,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畢竟,吉利在近年來一直在推進“一個吉利”的戰略,是否會重新培養這個曾經“閃崩”的品牌,還需時間給出答案。
造車新勢力的頻繁倒閉,給行業帶來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無論是威馬汽車的售后停擺,還是極越汽車的“閃崩”,都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困擾。這些事件不僅引發了外界的口誅筆伐,也讓消費者對造車新勢力的信心大打折扣。
在當前的汽車市場中,盡管整體產銷呈現出增長的態勢,但市場份額的競爭卻日益激烈。即便是曾經的王者級車企,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于那些需要解決信任危機的造車新勢力來說,要想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并非易事。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重建消費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