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發生高層人事變動,前釘釘總裁葉軍(花名“不窮”)已正式離職。在7月14日確認此消息時,葉軍表示計劃先休息一段時間,放松并放下手頭的工作。
葉軍于2020年9月接任釘釘總裁一職,彼時正值釘釘創始人陳航因與阿里云“云釘一體”戰略理念不合而選擇離職創業。陳航曾公開表示,由于集團推行云釘一體化戰略,他只能選擇離開,因為釘釘的使命是服務于中小企業,而非專注于阿里云的大客戶。
在葉軍的領導下,釘釘以“云釘一體”為方向,于2021年組建了專門服務于政務、金融、能源等核心行業的“A1000團隊”。該團隊由阿里副總裁庫偉擔任COO,負責政企市場的拓展工作。
2022年,釘釘開始內測付費功能,并提出了在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據釘釘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財年上半年(即2023年4月至9月),其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已達到2億美元(約14.5億元人民幣),這一成績在國內協作工具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
然而,此后阿里財報中未再披露釘釘的收入數據,商業化進程中的挑戰逐漸顯現。盡管釘釘的日活用戶已突破1.99億,但付費轉化率仍然偏低。
自2023年起,阿里巴巴集團整體戰略轉向“AI優先”,釘釘成為大模型場景落地的重要平臺。在葉軍的推動下,釘釘接入了“通義千問”大模型,并陸續推出了多項AI新功能和解決方案。
不過,AI能力的加入也帶來了平臺化策略的“適配焦慮”。為了滿足大客戶定制需求,約60%的研發資源被占用,導致產品更新碎片化,用戶體驗的一致性有所下降。
2025年3月底,釘釘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宣布回歸,并重新擔任CEO一職。與此同時,葉軍被調離釘釘,回歸阿里巴巴集團擔任其他職務,期間他曾擔任集團CEO助理。
據釘釘內部員工透露,陳航此次回歸的主要目的并非直接管理釘釘,而是專注于AI領域的發展。與葉軍強調行業方案和規模化商業化不同,陳航更加注重產品的打磨和用戶體驗的提升。他回歸后,立即著手整頓內部考勤制度、優化基礎功能,并重新審視收費策略,主張“讓釘釘回歸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