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的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的論壇上,北京迎來了眾多行業專家的匯聚,共同探討AI技術如何更有效地服務于各行各業,實現從技術創新到大規模應用的跨越。會上,自變量機器人公司的創始人兼CEO王潛針對市場上關于其公司“不涉及本體產品制造”的傳言進行了澄清,并透露了一個重要消息:自變量自研的輪式底盤雙臂人形機器人預計將于今年第三季度面世。
人形機器人領域在國內正迎來爆發式增長,眾多廠商紛紛探索商業化路徑。松延動力公司在近期的人形機器人比賽中脫穎而出,其兩支隊伍分別獲得了第二和第三名的好成績,賽后訂單量激增。松延動力的創始人兼CTO姜哲源在論壇上透露,公司目前手握超過2500臺機器人的訂單,單月產能已突破100臺,標志著公司正式邁入商業化元年和規模化量產的新階段。
據姜哲源介紹,松延動力的客戶群體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文旅和商業演出四大領域。在教育領域,機器人被用作教具,參與課程和各類活動,如領操、領跑等;在科研領域,機器人作為硬件平臺,為前沿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文旅領域,許多展廳采用雙足人形機器人進行巡邏,吸引游客;商業演出和婚慶租賃等領域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
然而,高質量的真實數據稀缺成為制約具身智能行業發展的痛點之一。靈御智能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莫一林指出,與自動駕駛領域擁有百億小時規模的數據相比,具身智能領域的數據量還停留在萬至十萬小時級別,存在巨大的差距。
自變量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領域的新星,自成立以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已完成七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0億元。該公司是國內最早采用完全端到端路徑實現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業。王潛在論壇上表示,盡管過去自變量機器人在硬件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但現在已經深刻認識到軟硬件結合的重要性。他澄清說:“市場上有人認為自變量機器人不做本體產品,這是誤解。我們自研的輪式底盤雙臂人形機器人預計將在今年第三季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