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與華為攜手發布《Mobile AI:AI與移動通信融合新生態》白皮書,這一舉措標志著通信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邁入了產業化探索的新紀元。該白皮書作為業界的開創性之作,詳細闡述了Mobile AI的應用場景、核心技術以及商業模式,為“連接+算力+服務”融合背景下的產業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向。
此次發布的白皮書以“以網興智”與“以智賦網”為雙主線,構建了一個閉環的技術體系。在“以網興智”方面,白皮書針對AI Agent、智能機器人、L4級自動駕駛等新興業務對網絡的高要求,提出了四大創新技術方案。其中包括通過大上行能力設計,將邊緣節點的數據回傳效率提升300%,從而滿足AI模型的實時訓練需求;利用全頻段Massive MIMO技術,實現6GHz以下與毫米波頻段的協同調度,頻譜效率突破了150bps/Hz;通過異構網絡融合的連接增強技術,使移動場景下的丟包率降低至0.1%以下;以及采用通算融合架構,將算力調度嵌入通信協議棧,實現業務響應時延低于10ms。
在“以智賦網”方向,白皮書聚焦于網絡智能化的內生演進,重點介紹了通信大模型與數字孿生技術。在多意圖協同節能場景中,通過分布式大模型訓練,使基站能耗隨業務負載動態調節的精度提升至92%;而在差異化體驗保障方案中,基于用戶行為的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VR/AR等實時業務的端到端體驗預測準確率超過95%。白皮書還指出,未來三年內將推動AI決策引擎從網絡管理層下沉至物理層,實現全棧智能化的閉環優化。
在產業生態層面,白皮書提出了由通信(Byte)與計算(Computing)雙驅動的“B+C”商業范式。該模式以5G-A網絡為連接基礎,通過邊緣云節點部署AI算力中臺,構建了一個包括“通信管道+AI算力+行業應用”在內的三層服務體系。例如,在智能制造領域,該模式提供了一體化解決方案,包括5G專網、機器視覺AI算法以及設備預測性維護,相比傳統模式,企業的運維成本降低了40%。這一范式創新推動了運營商從通信服務提供商向“智能連接+智慧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商的轉型,預計到2028年,將催生超過2000億元的新型業務市場。
中國電信還透露,已與華為及30余家產業鏈伙伴共同成立了Mobile AI聯合創新實驗室,重點推進三大方向的落地實施。在車聯網領域,基于通算融合技術,實驗室正在打造車路協同AI決策平臺,支持100ms級的自動駕駛控制指令交互;在智慧礦山場景中,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井下設備故障預警的準確率超過98%;而在智慧城市領域,實驗室正在利用通信大模型優化交通信號控制,使主干道的通行效率提升了35%。未來,將通過“技術白皮書+行業解決方案+商業化試點”的三步走策略,在2026年前完成15個重點行業的場景驗證。
該白皮書的發布,不僅系統地梳理了Mobile AI從技術到商業的完整邏輯鏈條,還通過“網絡能力AI原生+AI技術網絡內生”的雙向賦能模式,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升級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徑。隨著產業生態的不斷完善,Mobile AI有望成為繼5G之后,推動通信產業價值躍升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