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共享單車行業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全國范圍內涌現了77家企業,包括摩拜、OFO和小藍等知名品牌。據工信部統計,當時單車的投放量高達2300萬輛,遠遠超出了市場的實際需求,達到了需求量的三倍之多。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共享單車行業已經大幅縮水,相關企業數量銳減至僅剩三家。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被淘汰的單車,銹跡斑斑,無人問津。更令人擔憂的是,約1600萬用戶的押金至今仍未退還,一些已經消失的軟件平臺甚至仍拖欠著用戶的押金。
這一行業變遷,再次印證了過度競爭對行業及消費者帶來的負面影響。無論是20世紀末的VCD行業,還是2010年代的共享單車行業,都未能逃脫這一規律。如今,汽車產業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與機遇。
在汽車行業,上汽集團等中國車企為了應對內卷現象,紛紛承諾“60天賬期”,這標志著6月反內卷行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然而,現實情況并不樂觀,多數供應商仍被拖欠款項超過100天,各車企的應付賬款天數差異巨大。因此,真正能夠依靠現金流兌現承諾的車企并不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兩家車企不僅承諾了60天賬期,還進一步提出“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這更符合6月1日起實施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要求。其中,上汽集團就是這一舉措的積極踐行者。
作為上汽集團與大眾集團的合資公司,上汽大眾在內卷時代展現出了獨特的發展路徑。在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中,上汽大眾等合資車企一直積極參與技術革新、產業體系完善以及質量標準提升等工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汽大眾在過去的40年里,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從燃油時代向新能源時代的轉變。多年的沉淀使其擁有了2800萬的忠實用戶。因此,與新興的新能源車企不同,上汽大眾的穩定品質不應被內卷現象所影響。
為了進一步提升品質,上汽大眾在研發和生產過程中一絲不茍。在產品開發階段,他們堅持“提效不縮水”,為驗證環節預留充足時間,并在每個關鍵環節和風控點都嚴格堅守品質標準。在測試階段,所有車輛都需經歷兩冬一夏的實際測試,以確保產品的性能品質一致性。
上汽大眾還構建了一套多層級的標準體系,包括中國標準、大眾集團標準和國際標準,以確保所有產品都經過規范的流程生產。這種對品質的堅守,使得上汽大眾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盡管近年來合資車企在大陸市場面臨不少質疑,但上汽大眾在“軟實力”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他們構建了高效的研發、交付團隊及管理體系,并打造了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同時,他們還積極拓展“造生態”戰略,與華為等智能科技企業緊密合作,為用戶提供智能出行解決方案。
上汽大眾還持續推進產業鏈延長和生產基地轉型等關鍵性工作,與上下游企業建立更緊密的聯系,提高整體效率。這些舉措不僅為上汽大眾自身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為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