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電車市場傳出一則重要消息,某知名電車企業計劃自7月1日起終止持續已久的價格戰。這一決策背后,或許與外資車在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外資車銷量的激增,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國內電車市場燒錢游戲難以持續的困境。
自今年3月至5月,國內電車領軍企業的銷量增長顯得乏力,降價策略所帶來的銷量提振效果往往只能維持一周左右,隨后便迅速回落。與去年相比,電車在國內汽車市場的份額增長明顯放緩,盡管5月份終于再次突破五成大關,但行業內部卻暴露出諸多問題。
價格戰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電車企業將成本壓力轉嫁給了整個產業鏈。這不僅導致產業鏈企業怨聲載道,還引發了配件供應緊張、賬期延長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國產電車給予產業鏈企業的賬期普遍長于外資車,最長的甚至達到了200天,這無疑加劇了產業鏈企業的資金壓力。
與此同時,電車的創新之路也遭遇了質疑。智駕技術、隱藏式門把手等一度被視為電車對燃油車差異化競爭的優勢所在,卻因事故頻發而備受關注。應急管理部指出國內智駕大多為L2級別,工信部也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措施。面對監管壓力,部分汽車企業不得不將智駕改名為輔助駕駛技術,并為隱藏式門把手增加機械結構,這無疑削弱了電車的市場競爭力。
進入5月以來,燃油車市場迎來了久違的復蘇,特別是外資車銷量急劇回升,給國產電車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數據顯示,5月份大多數外資車企的銷量都實現了環比增長,其中本田、日產、奧迪的增幅更是超過了兩成。6月份,大眾、豐田等外資車巨頭也開始發力,銷量大幅增長。
外資車之所以能在國內市場大放異彩,離不開其長期以來積累的良好口碑。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售后服務,外資車都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在國產電車頻陷爭議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了口碑更佳的外資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