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信息洪流與就業形態日益多元的時代,抖音已經悄然成為眾多普通人探索新機遇的沃土。曾幾何時,它還被普遍視為一個娛樂消遣的平臺,而今,無數創業者已將其視作開辟“第二事業”的舞臺,在這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抖音平臺上的內容創作,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娛樂范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與深度。粉絲們對于內容的渴求,哪怕再細分、再垂直,只要創作者能夠精準捕捉并滿足這些需求,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數據顯示,平臺上30萬粉絲以下的中小創作者,貢獻了達人累計直播銷售額的五成,且在2024年實現了58%的同比增長,成為拉動直播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
這一趨勢,無疑彰顯了抖音平臺的包容性與公平性,為廣大中小創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這里,他們得以自由揮灑才華,與志同道合的觀眾相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短視頻用戶規模已接近網民總數的九成,這龐大的用戶基礎催生了“創作者經濟”的興起,一系列新興職業應運而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短視頻、直播、電商等領域的創作者已成為一種新興的數字化職業,其職業化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直播電商領域的創作者,更是憑借其強大的銷售屬性,成為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以抖音為例,其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為創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平臺上18-25歲的年輕電商作者超過200萬,新電商動銷作者超過753萬,MCN機構數量也達到了2.7萬家。這些年輕創作者們,正以抖音為陣地,書寫著自己的電商事業。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上的內容創作早已不是頭部達人的專屬領地。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創作出高質量的內容,吸引了特定的受眾群體。他們或許不是某個領域的大咖,但獨特的視角和真實的體驗,讓他們迅速成長為平臺上的“達人”。
例如,來自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的桃農呂玉霞,用她質樸的詩句描繪著動人的鄉村生活,吸引了40萬粉絲的關注。她不僅在抖音上分享詩歌,還通過直播幫助老鄉推銷特色農作物,成為了一名備受尊敬的三農創作者。
又如清華媽媽馬蘭花,她憑借豐富的育兒經驗,在抖音上收獲了百萬粉絲。她通過直播分享育兒繪本,不僅幫助粉絲們解決了育兒難題,還推動了一些優秀繪本的市場認知度。
抖音的算法推薦機制,不僅讓內容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長久的信任關系,還為生產區域性產品或銷售小眾商品的商家提供了友好的環境。盛風堂折扇、純羊糞發酵有機肥等小眾商品,通過抖音平臺找到了精準的消費群體,實現了銷量的快速增長。
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抖音平臺的強大力量,它讓好內容被有相同愛好的人“看見”,讓好產品被匹配到有需求的精準人群。在這里,無論是返鄉青年、家庭主婦,還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手藝人,都能通過真實有趣的內容和專業的分享,與觀眾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關系,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