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新能源時代的到來,發動機技術作為衡量汽車性能與價值的關鍵指標,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從燃油車到混合動力車,乃至插電式混動與增程式電動車,發動機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方向日益明確。本文將深入探討,當代新車需具備哪些發動機新技術才能被視為符合時代標準。
超高壓缸內直噴技術是當前發動機領域的一大亮點。長安新藍鯨1.5T、阿維塔昆侖1.5T增程器以及大眾EA888 2.0TSI evo5等機型,均采用了這一技術。自乘用車發動機供油方式從化油器時代演進至歧管電噴,再至缸內直噴,燃油供給的精準度與霧化效果顯著提升,為高效燃燒奠定了堅實基礎。長安馬自達推出的昂克賽拉和CX-30壓燃版,更是憑借SPCCI技術,實現了驚人的16.3:1壓縮比(海外版),供油壓力高達700Bar,進一步證明了超高壓直噴技術的潛力。
混合噴射系統也在部分車型上得到應用,如豐田M20、大眾EA888及日產VC-T發動機的部分型號。該系統結合了歧管電噴與缸內直噴的優勢,在低負載時采用歧管電噴,高負載時切換至缸內直噴,從而在動力輸出、積碳控制、燃燒效率及顆粒物排放等方面達到更佳平衡。
新能源時代下,發動機技術更加注重高效運行。比亞迪DM 1.5T與長城Hi4 1.5T等混動專用發動機,通過深度米勒循環與VGT可變幾何截面渦輪增壓器的結合,實現了膨脹比大于壓縮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汽油燃燒產生的動能。以比亞迪DM5.0發動機為例,其膨脹比達到14:1,最高熱效率高達45.3%,在渦輪增壓發動機中表現卓越。
另一方面,自吸發動機則通過阿特金森循環(模擬)來提高熱效率。吉利雷神EM-i 1.5L發動機便是一例,其通過進氣門晚關技術,實現了少燒油、多做功的效果,最高熱效率達到了46.5%,位居同類發動機前列。該發動機還采用了“馭風-火龍卷”燃燒系統,通過優化進氣歧管與活塞頂設計,形成高效湍流,促進汽油與空氣的混合,進一步提升了燃燒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鯤鵬動力1.5T發動機同樣采用了高滾流比進氣道設計,整機滾流比高達3.8,最新版本的鯤鵬天擎混動發動機更是將滾流比提升至4以上,進一步推動了發動機技術的革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