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OpenAI曾發布與其收購的人工智能硬件公司io相關的宣傳材料,但隨后這些宣傳已從網站和YouTube頁面撤下。這與收購計劃本身無關,真正原因是另一家人工智能公司iyO提出商標訴訟,稱二者名稱和產品相似,可能會誤導消費者。
那么,io和iyO究竟有多相似呢?
iyO公司致力于打造一款無屏幕的語音控制音頻計算機。它最初是谷歌 “登月計劃” 實驗室的項目,2021年分拆獨立,去年推出了旗艦產品,定制的人工智能耳機。
相比之下,io正在研發的產品依舊十分神秘。
01.
無顯示屏,非穿戴式,絕非入耳式
知名科技分析師Ming-Chi Kuo稱,OpenAI與io合作的設備 “不具備顯示功能”,可以戴在脖子上,像已停產的Humane AI胸針。
不過,商標訴訟案中的文件顯示,二者可能存在關鍵差異。io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Evans Hankey在給法庭的聲明中表示:“io目前并無推出定制耳機產品的計劃。”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Tang Tan也在聲明中表示,io產品的原型 “既非入耳式設備,也不是可穿戴設備”。
02.
然而,io曾深入測試入耳式設計
Tan補充道,該產品距離最終定型、宣傳和上市“至少還需一年”,所以目前關于其非入耳式的說法可能會改變。實際上,他表示在設計原型時,io考慮了各種類型的設備,包括桌面和移動設備、無線和有線設備、可穿戴和便攜式設備。
證據表明,io最認真考慮過的設備類型是入耳式。
io工程師Marwan Rammah在一份聲明中稱,2023年公司成立后的幾個月里,他們購買了至少30種不同耳機,目的是“了解音頻產品的現狀”。Rammah還表示,他建議從名為The Ear Project的公司購買三維耳朵掃描數據庫,iyO也曾使用過該數據庫。
近期,在收購前夕,io和OpenAI都與iyO的管理層會面,以進一步了解其產品。Tan在聲明中稱,他本不愿參加會議,因為懷疑iyO的產品只是“概念產品”,但又不想接觸任何機密信息,以免出現相似之處時引發法律糾紛。
03.
既非手機,也非眼鏡
據《華爾街日報》獲取的一段泄露會議錄音,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告訴員工,這款人工智能設備體積較小,可放在桌面或裝進口袋。它能“很好地感知用戶的周圍環境和生活”,消費者使用它的頻率會與使用iPhone和MacBook Pro相當。
Altman還稱,這款設備既不是手機,也不是眼鏡,且不太可能是可穿戴設備,其目的是讓用戶減少對屏幕的依賴。
OpenAI于上月底收購了io,并指定其聯合創始人、前蘋果首席設計官Jony Ive負責領導即將開展的硬件項目設計。
據《紐約時報》報道,Ive和Altman兩年前就已決定打造一款人工智能驅動的硬件設備。他們的共同愿景是“開發一款利用人工智能的產品,創造一種對社交干擾比iPhone更小的計算體驗”。
據彭博社科技內幕人士Mark Gurman稱,這一合作讓蘋果公司頗為不安,因為在人工智能創新方面,蘋果已落后。
目前,蘋果最具雄心的人工智能硬件項目——增強現實且AI驅動的眼鏡 ,預計將于2026年底推出。不過,蘋果仍處于開發智能手表和AirPods的早期階段,這些設備帶有內置攝像頭,旨在支持人工智能相關功能。
1.https://www.techrepublic.com/article/news-openai-io-ai-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