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動力電池作為這一行業的“動力源泉”,正成為各大車企競相爭奪的戰略高地。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到新興電動車品牌,紛紛投身自研電池的浪潮,試圖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搶占先機。
當前動力電池市場的格局,寧德時代與弗迪電池兩大巨頭穩坐釣魚臺,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二線品牌緊隨其后。然而,隨著極電新能源、因澎電池等車企旗下電池企業的崛起,這一市場正迎來新的變局。車企下屬電池企業的身影,開始在裝機量排行榜上愈發顯眼。
近期,車企自研電池領域再傳新動態。吉利汽車宣布整合旗下電池品牌資源,全力籌備推出爆款電芯,此舉無疑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蔚來汽車被曝將為邁凱倫供應電池的消息,更是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這些動態,無不預示著車企自研電池的趨勢正在加速。
車企自研電池的背后,是對成本控制、供應鏈穩定以及核心技術掌握的深切渴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成本的大頭,占比高達40%-60%,自研電池無疑能夠幫助車企擺脫對供應商的依賴,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同時,自研電池還能確保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避免供應鏈波動帶來的風險。更重要的是,通過自研電池,車企能夠掌握核心技術,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車型產品。
然而,自研電池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電池技術的研發和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且技術更新速度極快,需要不斷進行研發以保持領先。因此,自研電池對車企的實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盡管如此,仍有許多車企迎難而上,紛紛布局自研電池領域。
吉利汽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通過整合旗下電池業務,吉利實現了與整車業務的緊密協同,針對用戶關注的安全、壽命、能量密度、快充等核心問題,集中調配資源進行攻關。吉利還引入了固態電池技術和材料,對關鍵性能進行提升,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體驗。吉利還通過整合內部資源,避免“內耗”,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在電動化轉型的關鍵窗口期,動力電池技術創新與產業鏈生態構建正成為車企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核心戰場。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等新興勢力也在積極行動。小米汽車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的CTB一體化電池技術,實現了全球最高體積效率77.8%,提升了整車強度和乘員艙空間。理想汽車則將三電平臺、充電平臺等產品交由一個團隊負責,從用戶視角出發,打造充電快、覆蓋廣、體驗好的補能產品。
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代表,更是成為了車企競相追逐的焦點。固態電池能夠解決液態電池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熱失控、充電慢等,被視為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真正絞殺的開始。小米汽車、華為汽車、東風汽車、上汽集團、豐田等國內外車企紛紛布局固態電池領域,公布量產時間表,加速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
東風汽車已掌握電解質、隔膜、原位固化等關鍵技術,推出了能量密度高達350Wh/kg的固態電池產品,并計劃于明年8月在部分車型上開展試驗。上汽集團則宣布其全固態電池項目進入500天投產倒計時,預計到2027年將實現量產。豐田則計劃于2026年啟動固態電池的生產,逐步提升產量,并將大規模量產的長遠目標定在2030年及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