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近日推出的“兆瓦閃充”技術,正在悄然改變人們對電動車長途出行的傳統認知。這項技術聲稱,僅需5分鐘充電,即可為電動車提供400公里的續航里程,這一突破性進展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
長久以來,電動車因續航限制而被認為不適合長途旅行,但“兆瓦閃充”技術的問世,似乎即將顛覆這一固有觀念。比亞迪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是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大規模部署這一技術。今年5月,比亞迪攜手特來電、小桔充電等行業巨頭,計劃建設1.5萬個閃充樁,旨在覆蓋國內幾乎所有主要出行路徑。
若從數量上對比,截至2025年3月,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約有7600座加油站,而比亞迪規劃建設的兆瓦閃充樁數量將接近2萬座,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充電樁的數量或將超越加油站。更重要的是,“兆瓦閃充”的充電效率幾乎可以媲美加油,5分鐘即可補充400公里續航,這無疑大大縮短了電動車的補能時間。
然而,盡管“兆瓦閃充”技術前景廣闊,但現實挑戰依然嚴峻。首要問題在于,目前市場上能夠支持兆瓦級快充的電動車型寥寥無幾。大多數電動車尚未升級到800V平臺,更不用說更高規格的1000V或10C電池了。因此,即便閃充樁建設得再完善,若車型無法匹配,也無法有效提升整體充電效率。
成本問題也是一大難題。高速上的電價通常遠高于家庭用電,若“兆瓦閃充”的電價高達每度2元甚至更多,消費者是否愿意買單仍是一個未知數。加之建設閃充樁不僅涉及樁體本身,還包括電力改造、變壓器升級、場地協調及后續維護等一系列高昂成本,使得運營商在高速建設閃充樁的經濟性面臨考驗。
電網的承載能力也是制約“兆瓦閃充”技術推廣的關鍵因素。每個閃充樁需要消耗1000kW的功率,這相當于上百戶家庭的用電負荷。然而,電網并非隨時都能提供如此巨大的功率,配電網絡壓力巨大,難以為了某個充電站特意升級擴容。因此,即便閃充樁建設完成,也可能因電網限制而無法充分發揮其效能。
“兆瓦閃充”技術雖然為電動車的長途出行帶來了希望,但要真正成為壓倒燃油車的“最后一根稻草”,還需克服車型匹配、成本控制以及電網承載等多重挑戰。這一技術的推出,更像是一個巨大的轉折信號,標志著電動車行業正朝著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發展,但能否最終走向終點,還需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與配合。